“若是在原籍有土地的,交于當地官府,憑官府出具的文書,到海外后可獲雙倍補償?!?
“皇上,”陳宏謀問道“是不是只征召農民?”
乾隆道“化外蠻荒之地,一下子去了那么多人,吃飯是個大問題。所以安穩下來后,第一要務就是不違農時,耕地播種。”
“只要愿意去海外的,不止是農民,漁民、工匠、甚至小買賣人都可以召來,但有一宗,就是去了以后,先要種好每人的五十畝地?!?
“有閑暇時,方可從事其他生業,若是把土地撂荒的,官府就要將地收回。”
“征召百姓時,還有一類人你們要留意,就是原為賤籍的那些人。雖然雍正朝時革除了所有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但朝廷對他們的限制還有很多?!?
(賤籍又稱賤民,是指不屬于士、農、工、商這四種中國古代法定社會等級內的民眾。)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 號書友大本營 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是等級社會中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社會階層,一般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在很多社會里賤民都和奴隸制度有關。)
(賤籍制度自古有之,沿襲千年,雍正年間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疍戶等賤籍一概廢除。)
乾隆接著道“比如這些人的后代要應試做官,有就制度,以報官改業之人為始,不逮四世,本族親支,皆系清白自守者,方準應試?!?
“你們瞧瞧,自賤籍改業起,須要四代人都清白,之后方可應試做官,這就是直接堵死了這些人家的子弟求學入仕的門路?!?
“朕原有意廢掉這樣的制度,但是朝中諸多大臣極力反對,說世宗爺將這些人開豁為民已經是千百年未有的如天恩德?!?
“若再充許這些人入仕做官,將會有許多士子和官員恥于同他們為伍。為大局穩定計,朕也只好暫時作罷?!?
“還有那些疍戶,雖然早已除了賤籍,允許上岸造屋居住,但想真正做到頗為不易?!?
“有的地方官府對朝廷政令陽奉陰違,對上岸居住的疍戶百般歧視刁難,很多疍戶不堪忍受這種羞辱,仍是常年住在船上。”
(疍戶,古代主要分布在長江和東南沿海一帶,后集中在兩廣和福建沿海,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業,多以船為家,原也屬賤籍之例,地方官府禁止他們上岸居住。)
“所以這次去征召實邊的民眾,須徹底革除賤籍遺留的陳規陋習,對所有百姓一視同仁。”
“所有原為賤籍百姓的子弟,遷到新地后,均可進學堂學習,可參加考試,優異者可入仕為官,不再有任何限制。”
“疍戶也可上岸造屋居住,任何人不得刁難阻攔,有再歧視任何原為賤籍的百姓者,官府予以懲戒。”
“如此一來,不僅為國家將來的變革開了風氣之先,也一定會有許多這樣的百姓愿意響應朝廷移民實邊之策?!?
“再加上有你這個軍機大臣坐陣,代朝廷征召百姓,沒有人信不實的,怕是要搶著去了?!?
眾人聽了皇上的話,紛紛點頭附和。且不說對原為賤籍的百姓一視同仁這事,單說每人白給五十畝地,這對平常百姓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當下,人均有五畝地就能維持溫飽,現在全國人均土地還不到三畝,而且一大部分還集中在地主豪強手里。
能有五十畝地,那就是貨實價實的富人了,是大多數百姓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皇上,”兆惠道“若是這樣,自然不愁沒有百姓愿意去海外。只是若按一家四口計,全家共兩百畝土地,這一家人耕種起來,也實非易事?!?
“你說的確是實情,所以最初這事定然不能光靠百姓,官府要幫襯他們。”
“去的時候帶上鐵制的犁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