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衙署里坐了,阿桂即去安排晚上為劉墉一行人接風的宴席。
好在水師官兵的大伙房有幾十個,多出千把人吃飯不是什么難事。
每天都有上千人專門駕著幾艘船去海上捕魚,捕上來的魚各種各樣。
每個大伙房旁邊都挖了一個碩大的水池,里面用沙石墊了注入海水,再放進去捕撈上來的海魚。
沒用了多長時間,晚宴就備好了。
幾個主官都沒有家眷來陪劉墉的小妾,倒是新任命的南坤知府讓自己的夫人隨著百姓們一起來了,遂讓她來陪劉墉的家小在別的房里單獨吃飯去了。
雖說劉墉現在的品級比阿桂都低了很多,與兆惠、何志遠兩人就差得更遠了,但是這幾個人心里都明白,以劉墉在歐羅巴辦差時日最久的這份功勞,以及他父子倆的圣眷和人望,回到京師即刻大用是必然的事。
連李侍堯都賞了侍郎的銜,這劉崇如必不在他之下,所以幾個人誰都沒有在劉墉面前拿大的想頭。
幾個人在廳中圍著飯桌坐了,兆惠先開口道;“到澳省已近兩個月,除了全體軍民俱都上岸住進了屋里那日喝了一頓喬遷酒外,這是第二次喝酒。”
“這酒是皇上賞賜的御酒,今日咱們飲了它,一則感念皇恩浩蕩,二則為崇如接風洗塵。”
“自英吉利回來,一路遠航著實辛苦了,澳省一切尚在草創之際,處處皆因陋就簡,在座各位都是為朝廷實心辦事的臣子,想是崇如也不會介意。來,諸位請滿飲此杯!”
喝了這一杯,復又滿上了酒,劉墉正色道“幾位大人不遠萬里來此荒僻之地,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國家開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勛,學生我感佩莫名。”
“唯愿此后以諸位大人為楷模,將勤補拙,勉力為之,以報圣恩于萬一,這杯酒學生敬幾位大人!”說罷一口喝干了杯中的酒。
還記得在“土木堡之變”中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的蒙古瓦剌部吧,在元、明時期是瓦剌,清朝時稱衛拉特蒙古或厄魯特蒙古。
分為四大部落分散于西域,分別是和碩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另有輝特等附屬于四大部的一部小部。
這四部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稱為衛拉特盟,大明崇禎八年(1635年,后金天聰九年),時任衛拉特盟主的和碩部首領固始汗遣使至盛京納貢,表示歸順后金。
清順治三年(1646年),衛拉特蒙古各部首領聯名歸順清朝,成為清朝的藩屬。
然而好景不長,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逐漸強大起來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打敗了時任衛拉特盟主的和碩部首領鄂齊爾圖汗。
此后,他一步步的將原本松散的聯盟體制變為中央集權的體制,把自己作為準噶爾部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
從此改變了衛拉特與清朝的主從關系,標志著衛拉特蒙古的重新獨立。此后,準噶爾汗國在葛爾丹的帶領下走上了擴張的道路。
康熙十七年出兵南疆,占領葉爾羌汗國;康熙二十七(1688年)年,葛爾丹又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古稱燕然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向南遷移。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又率大軍進攻漠北喀爾喀蒙古,這一下可逼得康熙不得不出手還擊了。
這時的清朝,已經從被三藩之亂折騰得半死中逐漸恢復了元氣,又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于康熙二十八年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暫時平息了與羅剎國的紛爭,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了,于是就有了自康熙二十九年開始的三次親征漠北。
這仗斷斷續續,前后打了近七年,前兩次大戰沉重的打擊了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