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清國占了澳省、平定了準噶爾、又大敗俄國,奪取了整個西伯利亞,逼迫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
還有清國在戰(zhàn)場上使用的新式武器、蒸汽機戰(zhàn)船等等這些事情,都傳到了江戶城中。
其實,自打乾隆元年清軍突然出兵滅了朝鮮,把它變成了行省之后,德川吉宗就多了一塊心病,一種不祥的預感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
在日本實力足夠強的時候,朝鮮是日本入侵中國最便利的通道和跳板。
當年的豐臣秀吉就是想通過先侵占朝鮮,進而征服中國,然后謀取天竺,以達到稱霸亞洲的目的,不成想兩次入侵朝鮮,都被中朝聯(lián)軍打得大敗。
豐臣秀吉在抑郁憤懣中病死,被部將德川家康趁機奪取了政權,才有了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
而在中國大陸實力強大的時候,弱小的朝鮮無疑是日本的一道屏障。
如今這道屏障沒有了,朝鮮國變成了清國的東海省,它離著對馬島只有百里之遙,距離九洲島也只有三百余里。
中日兩國間的友好交往,那是千百年前中國唐宋時期的事情了。
明朝建立以后,那時的日本正是南北朝時代,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天皇以及幕府將軍勢力相互對立的局面,史稱“一天二帝南北京”。
整個日本亂成了一鍋粥,各個大名割據(jù)一方,相互攻打廝殺,失敗一方屬下的武士沒了主子,就淪為了浪人。
于是,一些戰(zhàn)敗的南朝封建主糾集聯(lián)合了浪人、武士和不法商人,以對馬、壹歧、松浦等地為據(jù)點,流竄到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武裝走私、搶劫掠奪、殺人放火,被中國人稱為“倭寇”。
“倭寇邊患”前前后后因擾了明朝兩百多年,再加上后來日本與明朝的兩次朝鮮戰(zhàn)爭,中日之間的仇恨已經(jīng)深深的種下了。
德川吉宗接任征夷大將軍后,最讓他安心的就是清國康熙、雍正兩朝都執(zhí)行了順治年間頒布的海禁政策。
清國禁止民間船只出海,水師也根本沒有能出海作戰(zhàn)的大型戰(zhàn)船,那與清國遠隔大海的日本自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是自打弘歷這個后生小子即位當了皇帝之后,一切都變了,清國水師連萬里外的澳大利亞都能占了,那近在眼前的日本就更不在話下了!
不知道什么時候清國的海軍就突然橫渡海峽,出現(xiàn)在日本的沿海上!
可是,盡管德川吉宗每日里憂心忡忡,但他只能是幾次派兵加固各處的海防,加強警戒,然后增派一些人手去中國搜集情報而已,他沒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應對。
幕府下面的二百多個大大小小的藩,其實就是二百多個大名的領國,這其中不乏一些強藩。
大名也被稱為藩主,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和稅賦來源。
在幕府實力強大,社會穩(wěn)定時,他們俯首稱臣,唯唯諾諾,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最先亂起來的一定是他們。
自從德川吉宗接任了征夷大將軍,他廢寢忘食,勵精圖治,用盡了各種手段調和著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削弱各藩可能對幕府造成的威脅,也只能勉強維持國內穩(wěn)中求進的態(tài)勢。
若是像清國那樣敞開國門,馳禁通商,再派人去歐洲去學習,他想都沒敢想。
因為他怕還沒等到派出去學習的人回來,內憂外患就會接踵而至,他的幕府統(tǒng)治也就岌岌可危了。
后來,清國先派出水師占了澳省,后來又出兵平定了準噶爾。
最讓德川吉宗感到高興的是,清國與俄國各派重兵集結在兩國邊境,后來竟然大打出手!
他原本以為憑著俄國的實力,這一仗不知道會打上幾年,其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
那樣的話,清國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恢復元氣,恐怕是無暇他顧了。
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