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看弘歷是鬼迷了心竅,癡心妄想!”松平乘賢恨恨的道:“曾聽到有人說他熟讀史書,我看也只是徒有虛名罷了!”
“或者他是被對俄戰爭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全然忘了幾百年前蒙古人的教訓!”
“上樣您一定還記得,文永、弘安年間兩次元寇來襲,都是氣勢洶洶,不可一世,卻都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日本國有天照大神庇佑,絕不會讓異族入侵的企圖得逞!我們神圣的日出之地、扶桑之國,怎么可能會讓滿清那些夷狄禽獸染指?”
“上樣不必過慮,說不定很快就會再刮起一陣更猛烈的神風,把敵軍的戰船都刮翻沉到海里去!”
松平乘賢的話,讓灰心喪氣的德川吉宗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混濁的雙眼似乎都明亮了一些。
“但愿如此吧!”他欣慰的道。
“上樣,臣想應該選出德高望重之人去伊勢國宇治山田的神宮(今伊勢神宮)和下野國的日光東照宮祭拜祈福,祈求天照大神和東照神君庇佑日本國安然無恙!”
“好!”德川吉宗道:“趁著酒井還沒出發,你去與他商議一下,選出合適的人選,盡快啟程!”
“遵命!臣這就去辦!”
望著松平乘賢離去的背影,德川吉宗感覺呼吸都暢快了許多。然而,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美好夢想罷了。
松平乘賢說的也是事實,元世祖忽必烈的確曾兩次派出大軍渡海進攻日本,但最終都大敗而歸。
但若是因為幾百年前元軍的兩次失敗就寄望于此次清軍也會一敗涂地、鎩羽而歸,那無異于癡人說夢了!
幾百年前的1271年,忽必烈將大蒙古國中自己掌控的地域改國號為“大元”,并于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這時的高麗王朝早已經向忽必烈稱臣,成為了他的東藩之地。
元朝建立兩年后,忽必烈兩次命高麗派使者代表元朝前往日本,名義上是希望“通好”,實則是招降。
當時的日本正是鐮倉幕府執政,但當時的第七代征夷大將軍惟康親王已經被架空,實際權力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
時任鐮倉幕府第八代執權的北條時宗嚴辭拒絕了忽必烈建交、納貢的要求,惱羞成怒的忽必烈決定出兵攻伐。
渡海出兵日本就需要大量的戰船,蒙古人只會騎馬,列祖列宗都沒有一個懂得造船的。
當時中國造船業最發達的江南沿海地區還都被南宋控制著,不可能為元朝建造戰船。
而且造船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當年隋煬帝為征高麗,逼迫造船工匠在東萊趕造戰船,工匠們日夜泡在水里,許多人下半身被海水泡爛生了蛆,后來成了楊廣昏庸殘暴、窮兵黷武的又一明證。
蒙古人定鼎中原不久,江南的廣大地區還被南宋政權掌握著。
具有雄才大略,作為蒙古統治者中極少數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皇帝,忽必烈也不想因為大舉造船而在中原地區弄得怨聲載道,讓剛剛建立不久的元朝失去民心,于是就把這個苦差事攤派到了倒霉的高麗國頭上。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下旨命高麗王造艦九百艘,并明確定于正月十五日動工,六月底之前必須全部完工。
高麗國上下對于造船十分反感,因為元朝出兵日本不僅要借道高麗,而且一定會要求高麗出兵參戰,勢必給高麗國帶來沉重負擔。
但迫于元朝的淫威又不敢不從,只能屈服。《高麗史》中記載:造船“期限急追,疾如雷電”,“民甚苦之”。
高麗國造船的技術本就比中國江南沿海差了一大截,再加之時間緊迫,全國上下又被逼無奈,心中都是老大的不情愿,造出這船的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127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