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的這個主意當然不差,當此盛夏時節,正是草木最為繁盛之時。
在波平如靜的運河中泛舟而去,不僅沒有車馬的顛簸,而且可以一邊吹著河面上的微風,一邊欣賞兩岸的風景,自然是無比愜意。
“朕原本想走驛道,順便看看鐵路修筑的情形。既然這樣,那就走運河,明日早膳后起駕!中途不再作停留,稍晚些也要趕到京師?!?
“你差人連夜去知會沿途地方及駐軍、驛站,只需布置好兩岸關防即可,無需迎送?!?
次日,眾人都早早的起來。
吃過早飯,乾隆便命起駕,數千人的儀仗車馬、侍衛兵丁浩浩蕩蕩的趕往天津城外的楊青驛。
這楊青驛原本在武清縣南一百五十里的楊柳青鎮,那里也是著名的年畫之鄉,楊青驛也因此得名。
明嘉靖年間楊青驛遷移到了天津府城外,但名字保留了下來。
畢明山帶著一眾官員督著幾百名差役整整忙了一夜,兩艘碩大豪華的御船和十幾艘大船都收拾得一塵不染,裝飾一新,依次排列在碼頭上。
徐守業也是一夜沒睡,在侍衛和海軍兵士的協助下,親自督著手下兵丁將幾艘鐵甲船上的一應物品都卸下來。
途中所需的都分別裝到了運河碼頭上停泊的船上,其余的都裝上了馬車。
運河里的船再大,畢竟也沒法與鐵甲船相比。
加上兩艘御舟,攏共也不到二十艘船,用來載人倒是盡夠的,但東西物品就裝不下了。
班第吩咐將不急用的東西統都裝到馬車上,由天津兵備道派出兵丁走驛道送回京師。
兵士們在裝馬車時,赫然看見有三口黑漆漆的棺材,不僅十分沉重,而且棺蓋都釘了,顯然不是空的。
一眾人十分的詫異,卻沒一個人敢多嘴問一句。
很快到了楊青驛碼頭上,乾隆讓芷蘭帶著太監、宮人與本多忠良的家眷上了一艘御船,自己與班第上了一艘,其他官員和侍衛、兵丁分別上了十幾艘大船。
一眾人有條不紊的棄車登船,天津當地的幾十名官員整整齊齊的站在碼頭上恭送。
一切準備停當,班第一聲令下,先是三艘護衛船在前面開道,緊接著兩艘御船離岸起航,十幾艘船漸次的離開了碼頭,向京師方向駛去。
天津兵備道昨晚傾巢而出,除了搬運行李物品的人手,其余兵丁連夜對轄區內運河沿岸的各驛站碼頭進行了清理管制。
所有的漕船及各類船只一律就近在碼頭上停泊,一應人員上岸回避,禁止任何船只在河道中行駛。
順著運河向西一路清理過去,走到與順天府交界的地段時,天已經放亮了。
見前面也有幾艘小船,上面站著兵丁,顯然是順天府也接到了指令,立即派出人手來清理河道了。
兩岸綠樹成蔭,蛙跳蟲鳴,島語花香;波光粼粼的河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婆娑的垂柳。
御舟二層兩側的亮窗全部打開著,不時有習習的微風掠艙而過。
乾隆坐在幾案后的太師椅上,一邊品著上好的明前龍井,一邊透過亮窗欣賞著岸邊的景致,只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滿懷的心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谷 浩浩蕩蕩的船隊在運河里一路暢行無阻,沿途所有的碼頭、河汊、水渠等緊要地方,都釘子似的站滿了兵士,一個閑雜人等的影子也看不見。
經過了楊柳青、河西驛、漷縣、張家灣等十幾處碼頭,船隊終于在戌初時分抵達了通州潞河驛。
天色已經黑定,潞河驛碼頭上卻是燈火通明,亮如白晝,黑壓壓的站滿了人。
因為班第昨晚連夜派快馬向京中傳回了消息,弘晝一大早便命禮部擬出了潞河驛迎駕的一應儀節。
下令所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