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工程由工部來做,做好了由交通部接收,負責運營管護。”
聽皇上這樣一說,陳世倌立時覺得身上輕快了不少,微駝的背似乎都直起來一些,他又道;“皇上,河渠海塘與河運海運密不可分。”
“既然交通部下設了相關的清吏司,河道海塘的治理管護如何歸屬?是維持現狀不變,還是移交一些給交通部?”
這是朝廷的又一件大事,也是陳世倌最關心的事,比修建鐵路更讓他頭疼。
水患是困擾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大問題,不然就不會有大禹治水的典故了。
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別的先放到一邊,僅僅是一條黃河,歷史上有記載的下游決口泛濫就有一千五百多次,其中較大的改道有二十多次。
人說黃河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而且一年有五汛,一月有凌汛、三月有桃花汛、五月有菜花汛、夏季有伏汛、秋季有秋汛。
這其中最可怕的是如果夏季雨水過多,雨期過長,往往伏汛就會與秋汛疊加到了一起,稱為“伏秋大汛”,最是兇險。
一旦河堤決潰發生洪水,往往糜爛數省,幾百萬、上千萬人受災,無數的百姓殞命于澤國。
不僅莊稼顆粒無收,而且大災之后必有大疫,染疫而亡的人數往往比死于水災的還多。
更使得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真真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這很容易成為窮苦百姓揭竿而起的一大誘因。
只要不是像晉惠帝司馬衷那樣的白癡皇帝,歷代帝王都十分重視河道的治理,清廷也不例外。
照例是由工部負責河道的治理、堤防的修筑加固以及所需物料器材的制作與供應。
后來又陸續設立了江南河道總督(南河總督)、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東河總督)、直隸河道總督(北河總督),專一負責所轄地區河道的治理。
管事的人多了自然不是一件壞事,但也難免會有職責重疊不清、相互推諉扯皮之處。
沒有事情萬事大吉,一旦發生洪災,不僅河道總督難辭其咎,工部往往也脫不了干系。
“好你個陳秉之!剛把鐵路的擔子分出去了一半,你又想把治河也分出去?”黃越笑著調侃陳世倌。
見陳世倌微紅了臉正要解釋,他接著道:“你放心,朕早就想定了,以后河道海塘的治理、堤防修筑這些事情都不要你工部來做了?”
請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