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河南遭遇了多少年不遇的大旱災。全省餓殍載道、哀嚎遍野,出現了人相食的悲慘景象。
大旱一般要伴隨蝗災,袁世凱的老家項城,蝗蟲幾乎把所有的莊稼吃光。
奉命辦理賑災的河南巡撫李慶翱遲延不力,被朝廷撤職。
改以河道總監李鶴年代之。又命袁保恒到河南幫辦賑務。
袁保恒去開封上任時,把袁世凱也帶在了身邊,一方面是個幫手,另一方面也是想讓他學一些作官的本事。
袁世凱也想借此為自己謀個職位,學得很用心,很認真。參加這次賑災,對他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到了災區,他首先看到的由于官員的不作為,給其管轄的地盤帶來的危害有多大。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到“匪患猖獗,……傾有人自澠池、洛陽等處來言,伊地人肉賣二十八文一斤,孫殺其祖母而賣之,弟殺其兄而賣之,種種未聞之奇,無一而足。……數月之后,遍地皆成盜矣!”
封建制度下的農民這個階層有二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分散,另一個容易走極端。所謂走極端就是只要有飯吃,只要有一條活路,他們都是可以逆來順受的,都是聽話的順民。
但要是活不下去了,也很容易揭竿而起。如果災荒把沒有活路的,分散的農民因逃荒而聚集起來,是很容易出事的。歷史上發生的很多的農民起義,就是這樣鬧起來的。
所以,袁世凱的話并非危言聳聽。
在跟隨叔父賑災時,袁世凱看到了二種很典型的官員及其行事風格。一種是太平官,習慣于高高在上,在尋常的日子里,生活按著正常的軌道運轉,是很難發現他這個官當得怎么樣的?
而有時候,這樣的人因為聽話,甚至可能不貪不占。平日里中規中矩,善于逢迎,其仕途往往能很順風順水。
另一種人則不但是當官,更要管事、干事。他們體察民情,勇于擔當,善于發現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人無完人,這樣的人因為有主見,不隨波逐流,甚至不好使用。平日里是很難得到升遷的。
遇到災荒這種特殊的時期,那些個太平官,那些個平日里被人常常稱做的好官,這個時候非但沒了用場,甚至誤事。
而后者正可以大顯身手,大展宏圖。
袁世凱在賑災時給他叔父幫忙跑腿,有時到下邊傳達他叔叔的命令,使他對權力產生了特殊的嗜好和想往。享受著發號施令的快感,打心眼覺得當官,大權在握真的很不錯。
第二年夏初,袁世凱的嗣母牛氏患病,他回家探望。
在嗣母床前照顧,問寒問暖,拳拳孝心使牛氏大為感動。
這一年的五月,開封送來急信,袁世凱特別敬重的叔父袁保恒不幸得上了傳染病。袁世凱急沖沖的趕了過去,還是沒能在袁保恒活著的時候見上面。
和袁保齡、袁保恒之子等護送袁保恒靈柩回陳州。請人看風水,擇墓地,安葬了叔父后,因陳州他家有一處房產,他就帶著妻子在陳州住了下來。
合久必分,大凡一個幾代同堂的封建大家族,規模大到了一定程度,總是要解體的;人們稱其為分家。這時候袁家也正是這樣,四世同堂,矛盾重重,拉幫結派,山頭林立,各自為政。實在是維持不下去了,只能走分家之路。
由于屬于袁保慶的這一支,袁世凱從分家中得到了很可觀的資產。嚴格管教他的嗣父袁保慶和叔父袁保恒都不在了,自己搖身一變成了一家之主。
解放了,自由了,自己說了算了。他像一匹無羈的野馬,越發放蕩。吃喝玩樂一陣子后,想到叔父袁保恒不在了,往上爬的梯子沒有了。
想到要進入官場,只能走科舉之路,為了能多結交一些寫詩作畫的朋友,他發起組織了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
因為手頭有錢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