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朝鮮的朝廷中有人,秘密地告知了他這個消息。提醒他如果不采取行動,先下手為強,可能要出事。
得知這個消息后,袁世凱馬上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寫信。詳細匯報這邊的情況,主張盡快采取行動,否則可能悔之晚矣。
按說,袁世凱不是朝鮮駐軍的最高首長,按官場的規矩,他應該報告吳兆有,再由吳兆有酌情上報。
袁世凱當然知道這個規矩,但是,他可不愿意這個表現的機會落到別人身上。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他是有點事就捅到李鴻章那里。他心里清楚,李鴻章正權傾朝野,靠上他這個靠山,對自己的今后可是舉足輕重。
他希望李鴻章能同意他的意見,那樣,他就可以拿著李鴻章的信,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然而,接到了李鴻章的回信,他很失望。李鴻章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是讓他靜觀其變,切勿輕舉妄動。
不過,還是有收獲,李鴻章在信里表揚了他。說他看問題明睿、有見的,鼓勵他再遇到什么情況,一定要及時報告。
雖然,他還沒同這位大人物見過面,但他能夠感覺到李鴻章很賞識自己,也能感覺到自己和李鴻章的關系,又進了一步。
一八八四年12月4日,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為首的開化黨人在日本的策動和支持配合下,利用郵政總局舉行落成典禮的機會,設宴招待要人,發動政變。
繼而打入皇宮,劫持高宗李熙。又用李熙的名義,殺死反日派的大臣閔臺鎬、趙寧夏、閔泳穆、韓圭謖、尹泰駿等人。
重組朝廷,準備廢李熙而立幼主。利用傀儡皇帝,好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手里
朝鮮歷史上稱此次事件為“甲申政變”。
政變一開始,參加郵政總局宴會的中國駐朝商務委員陳樹棠即馬上回到公暑,派人給袁世凱報信,要求袁世凱帶兵干涉。
袁世凱馬上帶人趕到郵政總局宴會現場,已空無一人。趕到王宮,則宮門禁閉。
第二天,袁世凱會同吳兆有、張光前致書李熙,要求進宮護衛。金玉均謊稱李熙之命不準。
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聯名寫信給李鴻章,匯報情況,請示如何行動?
袁世凱又偷著單獨給李鴻章寫了封信,寫明厲害關系,必須馬上采取行動,否則就會延誤戰機。
那個時候,他們還不能用電報聯系,等待李鴻章的指示需要時間;而形勢已經刻不容緩。已經傳出消息,李熙馬上就要押往日本。如果一旦新君登基,再出兵就出師無名了。
還有消息說,日本正準備派大部隊入朝。日本一直視中國軍隊為死對頭,到時候,中國軍隊的這一千五百人也性命難保。
袁世凱和吳兆有提出馬上起兵進攻皇宮,解救高宗李熙。
吳兆有說這么大的事,怎敢擅自行動?如果出了問題,不但他們三人會掉腦袋,弄不好連累家人,甚至被滅九族。
袁世凱說“吳將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耽誤了戰機,上邊追究下來,我們同樣是有罪的。為什么讓我們駐軍朝鮮,不就是為了維護兩國的宗藩關系嗎?”
吳兆有搖頭,“世凱老弟,你還年輕,經的事少,我們已經發出請示信了。上邊沒指示,我們就沒責任了。管他朝鮮誰當皇帝,我們第一件事是自保。這人呀,什么事都不能太急功近利,更不能冒風險。一切得求穩,老弟,聽我的沒錯。”
張光前也支持吳兆有,他早就看不慣袁世凱的囂張。
“吳將軍,不是您說的那樣,我們明知道請示信和指示回來需要多長時間?明知道會耽誤事而不果斷行動?肯定是逃脫不了被追責的。”袁世凱堅持。
“這不要緊,信上有時間,我們是在出狀況之前發出的信。”吳兆有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