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一個社會要完成一次大的變革,一般是要分別通過二種方式。
其一是通過暴力革命,砸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起新的政權。
這樣的變革,社會付出的代價極大,要有大量的人流血犧牲,戰爭也會給社會方方面面造成極大的破壞。
這種變革代價雖然昂貴,但改變起來容易一些,因為舊有的東西已經砸爛了,不存在了。在舊的廢墟上建立起的國家機器,本身就是從上到下的改變。
還有一種就是改革,也就是在保留舊的國家機器,尋求改變。或者說是利用舊有的國家機器去實現改變。
這樣的改革和前者比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但改變要艱難得多。
新舊的思想,各種新舊的勢力,交織在一起,反復的博弈、較量和斗爭。
每走出一步都會經歷艱難曲折,都要伴隨著巨大的社會陣痛。
而戊戌變法就屬于后者。
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在人事上啟用改革派,比如改革派康有為、黃遵憲、譚嗣同、梁啟超、楊銳、劉光第、嚴復、林旭等都得到重用。
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筑鐵路,開采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
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
軍事上,裁汰綠營,編練新軍。
文化上、廢除八股,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向西方派遣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
袁世凱在這次變革中充當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很多人認定,戊戌變法所以失敗就因為被袁世凱所出賣。
戊戌變法中存在維新派和守舊派,袁世凱屬于哪一派呢?
戊戌變法的發生不是偶然的。
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
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北京應試的一千三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
雖然,此上書因頑固派的阻撓,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但這可以說是戊戌變法的一次演習。
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
一八九五年八月十七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鼓吹變法,并組織了一個強學會。
從思想體系上來說,袁世凱肯定屬于維新派。
從年輕時開始,他就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否則,他的科舉之路也就不至于走得那么糟。
在朝鮮他就用“西法”訓練新軍,可見他對外是呈開放姿態的。
駐節朝鮮十多年,常和西方人打交道,他和清廷那些井底之蛙視野怎么可能同日而語呢?
早在一八九五年七月,袁世凱就結識了康有為和梁啟超,并替康有為把萬言書呈遞給榮祿。
一八九五年八月,康有為組織強學會時,他是參加者之一,而且是積極分子。曾為學會捐款五百元,還發動別人捐款。
一八九七年十二月,袁世凱上書支持變法的翁同龢,并公開宣稱“時局危險,必須變法,變法之政一時難于畢舉,應選擇用人、理財、練兵三項著力變革。”
事后不久,袁世凱繼續上書“中國目今情勢,舍自強不足以圖存,舍變法不足以自強。……各國之所以富強者,不過用變法之人,行變法之政;我之所以貧弱者,不過用守舊之人,求變法之治。”
一八九八年三月,袁世凱還在和翁同龢討論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