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搜集有關工業的書籍、標本、報告、新聞、商品目錄,供工商業者考查研究。
教育品制造所陳列中外各種教育書籍、儀器、標本、模型、圖表,供有需要的學校咨詢和仿制。
實習工場為工業學堂學生實習之所,兼培養技術工人。
直隸工藝總局還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引導、獎勵,努力推動工商業的振興。發布相關文章,號召各界人士“同心努力,急起直追,或獨出資創辦工場,或糾合同志設立公司”,“推廣工業,大辟利源”。
承諾“一切開辦之法,保護之方,莫不代為籌劃,總以扶助成立為主義。”
工藝總局經常派出工業學堂的教員,工商業家到街頭講演,宣傳鼓動,派遣勸工委員,分赴各地發動官紳合辦工廠。
調查出產和工業情況,舉辦展覽會。試辦工業售品所,出售所屬工廠產品。
辦理寄售業務,打開銷路。考核鑒定廠礦企業,好者給以獎勵。
一九零五年評定模范工廠二十七家,一九零六年五十八家,頒發金獎牌三十八枚,銀獎牌四十七枚。
還派人帶領工徒前往湖北制麻局學習織造技術,赴江西景德鎮學習制瓷,到日本考察造紙,織布工藝。……
袁世凱通過直隸工藝總局的積極努力,對天津和直隸的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也興辦起了一批企業。天津市區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九年間,開辦的工廠有三十三家,一九零三至一九零七年的四年多時間里,直隸一百五十多個府、州、縣,開辦工藝局、所、廠的達八十五處,資本總額庫平銀四十二萬余兩。
較大的企業,有機器造幣有限公司、萬益有限公司(織造氈呢等)、電燈有限公司、濟安自來水有限公司、北洋勸業鐵廠、實業工藝廠、北洋煙草有限公司和有當時名氣很大的唐山啟新洋灰公司。
唐山啟新洋灰公司年產水泥二十余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建材企業。
在實業方面,袁世凱較大手筆還有灤州媒礦的興辦。
在袁世凱的任內,直隸民族工業還是得到了一定發展的。
袁世凱認為“非講求地利,振興農務,不足資生計而裕度之。”因此,他在直隸總督的任內,也是很重視農業的,特別是植樹造林。
在他的主持下,一九零二年在保定創立農務局和農事試作場。購買農業機器,聘請日本人楠原正三指導種植。
農務局附設農業學堂,主要教授蠶桑種植和糖、酒的生產。保定郊區二百多萬株桑秧和小站四百余頃稻田,也歸農務局經營。
該局還開展農產品評會,大力宣傳種樹的益處。在他們的努力下,那個時候,各州縣對植樹造林還是很重視的。
當然,最值得一書的還是大辦新型教育。
隨著國門的被打開,新思想,新知識不斷的涌入,舊的科舉制度的弊端越發顯現。
廢除舊的科舉制度,已經提到了歷史議程。
一九零三年十月袁世凱與張之洞聯銜奏請遞減科舉中額,提出“專注學校一途”。指出“政治必賴于人才,人才必出于學校”,而科舉阻礙學校的興辦,“科舉一日不除,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
建議將各項考試取中之額按年遞減,學政歲科試分二科減盡,鄉、會試分三科減盡。以前的舉貢,生員按照不同情況,令其分別入新式學堂、仕學和師范速成班學習,或另給其他出路。
引起清廷重視,諭令從丙午科(一九零六年)起,科舉分三科減盡。
一九零五年八月三十一日,袁世凱再次領銜,與張之洞、趙爾巽、周馥、岑春煊、端方聯名上折,指出“危迫情形,更甚曩日,實同一日千斤”,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十多年后,人才始盛”,奏請立即停止科舉,推廣學校。
清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