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警察總管,一下子躍升到了國家警察的副總管。
估計徐世昌也就是掛個名,趙秉鈞肯定是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管。跟著袁世凱是有前途的,因為趙秉鈞在袁世凱當中華民國大總統時,他水漲船高,當上過國務總理。
這樣一來,袁世凱創立的警察制度,也就推向了全中國。
五大臣出洋考察最終成行,只是人員有變。
盡管為節省時間多參觀一些國家,出洋考察憲政團已經兵分兩路行進,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行程還是很緊張的。
因此隨行人員就各施所長,按照自己的領域去觀察他國不同的方面,以期用最短之時間取得最大之功效。
這次出國考察,憲政為首要之目標,因此,每到一國,對于議院的參觀和議會制度的考察必在計劃之中,由是形成一個慣例,也引發許多思考。
在這些實行憲政的國家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為了國家利益做出的溝通以及君主和議會之間的互動關系,讓他們耳目一新。
當他們踏上美國時,看到議院中的議員們“恒以正事抗論,裂眥抵掌,相持未下,及議畢出門,則執手歡然,無纖芥之嫌。蓋由其于公私之界限甚明,故不此患也”。
而當他們來到英國時,也注意到“議員分為政府黨與非政府黨兩派。政府黨與政府同意,非政府黨則每事指駁,務使折中至當,而彼此不得爭執。誠所謂爭公理,不爭意氣者,亦法之可貴者也”。
在意大利考察時,戴鴻慈等官員看到意大利議會中,往往由議院就可以決定國王任命大臣之去留。
對于這些考察大臣而言,此事讓他們感到十分詫異“義國任命大臣之權,操諸國王之手。而大臣之不職者,得由下議院控訴之,而由上議院以裁判之。歐洲諸國,政制相維,其法至善,胥此道也”。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于這種政治體制的驚奇和贊嘆。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夏秋之際,經過近半年的海外考察,兩批出洋大臣先后回到中國。他們在梁啟超和楊度等人在東京事先寫好的,有關實行憲政的文章的基礎上草擬了一份“考察憲政報告”,向清朝政府復命,正式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并且還指出“立憲利于君,利于民,不利于官”。
八月十二日,袁世凱單獨上奏,要求預備立憲,并陳訴了建立上議院和實行地方自治的意見。
袁世凱寫到中央政府五品以上官員均應參議要政,為以后建立上議院做準備;各州縣有名望的鄉紳商人都應該參議地方政務,為以后地方自治做準備;預備立憲應先在一省試辦,以后逐步推廣。并自告奮勇,提出讓直隸省作為試點。
八月二十五日,五大臣正式向朝廷提出了五年立憲的考察報告和建議。
朝廷諭令載灃以及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和北洋大臣共同商議立憲大計。
八月二十六日,袁世凱被慈禧召見,她好像對立憲的事還沒怎么搞明白,問了袁世凱一些關于立憲的事。
這是二天來,慈禧第四次召見袁世凱,足見她對立憲的重視,對袁世凱的信任和看重。
或許她很后悔,庚子國難沒重視袁世凱的意見。
袁世凱對老佛爺提出,立憲應先組織內閣,從改革官制入手。
八月二十八日,眾大臣學習討論五大臣的出洋考察報告。大家都很振奮,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贊成和支持。
這才幾年,維新運動的理想,這時候好像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當然,什么事情都有個過程,今天的收獲和當年維新人士的耕耘,肯定是不無關系的。維新變法運動,至少對國人是一次啟蒙和洗禮,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血沒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