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次的御前會議上,朝臣分成了二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但爭論的焦點不是立不立憲,而是立即使行預備立憲還是緩行預備立憲。
亦劻、袁世凱、徐世昌等人主張,立憲有利無害,符合民意,應從速實行。
孫家鼎、鐵良、翟鴻楫等人認為,中國國情不同,實行立憲必然導致執政者沒有權力,想辦什么事辦不成,為禍國家。
孫家鼎等人認為人民什么都不懂,給他們權力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用。給他們權力,他們反而會成為負擔。如果實行地方自治,地方政權一旦被壞人掌握,會導致民怨,他們就會怪罪于最高統治者,而最高統治者也拿這個壞人沒辦法。需要時間啟發民智,需要等待人民覺悟。
但主張馬上開始的人則認為,國民素質的高低,在于的引導,如坐等提高,則永遠也不能立憲。只有先行立憲,才能引導和提高國民的素質。正因為中外國情不同,才實行預備立憲,而不是馬上立憲。
事情總是越辯越明,而且大家也沒有根本的分析,最后還是達成了一致意見,就是馬上著手預備立憲。
接下來“面奏二宮,請行立憲”。
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進一步聽取大家的意見。
九月一日,朝廷發布上諭,仿行憲政,從改革官制入手,預備立憲基礎。
這樣,國家就正式開啟了預備立憲。
朝廷就此發布的太后懿旨,是袁世凱起草,足見他在立憲運動中所起的作用有多重要。
太后懿旨寫道“現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日久相仍日處阽,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
“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于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而各國所以富強者,實由于實行憲政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國互相師法,變通盡利,政通人和有由來矣。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人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涂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蔭昭大信。
“故廊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并將各國法院詳慎厘定,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為預備立憲基礎。
“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后規模初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迅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喻士庶人等,發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
“勿以私見害工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預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
清廷行動很快,預備立憲遵從袁世凱的意見從改革官制入手。
一九零六年的九月二日,也就在朝廷發布仿行立憲上諭的第二天,清廷宣布以載澤為首,由袁世凱等十四名朝廷重臣參與,“共同負責編篆官制”,也就是搞一個機構改革的方案。
立憲是袁世凱領銜奏請的,預備立憲從官制改革入手也是袁世凱提出來的,我們知道,袁世凱又是個干事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是全身心投入的人。所謂以載澤為首,也就是掛個名而已,真正主持這件事的,自然成了袁世凱。
九月四日成立編制館,組成了由楊士琦、孫寶琦具體負責,金邦平、張一麟、汪榮寶、曹汝霖為成員的,官制編篆起草委員會。
不久章宗詳、陸宗輿也參加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