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傾向奕劻和袁世凱這伙兒一點的。
而“老臣”勢力的重要人物孫家鼎,其實是一直對奕劻和袁世凱有幫助的。
袁世凱上呈的“管見十條”中有一條是“國勢必須振興”。
他寫道“陸軍部設立以來,已閱十月,觀聽所系,尚無振作之現象興革之舉動。足饜眾望而愜群情。凡兵法如何厘定,兵區如何規劃兵備如何籌計,兵數如何擴充,及何以作養兵才,何以增進兵格,何以偵察各國之兵勢,何以會通東西之兵學,固皆未遑議及,即本部章制,亦迄未見實行。
“至近幾已成之四鎮,舉以委諸副都統風山督練,查鳳山初非出身學堂,又未一經戰事,……才非出眾,識非過人,無威望之可言,無功績之足數,即論其軍營閱歷,亦甚淺鮮。……舉四萬眾之重任,付諸謬妄人之手,中外騰笑,將士解體……
“似此非但武備決無起色,且恐愈趨愈下,久將杌隉不安,以我介乎日、俄兩強之間,彼方擴張軍權,各不下百萬之數,我如仍此泄沓瞻徇,幾視兵事為兒戲,欲廁于列強而幸免其禍,詎可冀也?……
“應請旨飭下慶親王奕劻破除情面,慎選辦理武備人才,……方可振興軍政,挽救時艱。”
袁世凱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鐵良和風山搞掉,用自己的人取而代之。
鐵良毫不示弱,聲言一切“是非自有公論”,奮力反擊,進言慈禧太后,奏袁世凱“存心叵測,若不早為抑制,滿人勢力必不能保全”。
對風山則大力推崇,“異常得力”一將難求。
最后的結果是,非但鐵良和鳳山沒有撼動,鳳山還加封了一品頂戴。
很明顯,因為奕劻請辭未準,使袁世凱對形勢產生了誤判。其實,袁世凱不但沒看清形勢,而且自我感覺良好。
在同一奏折中,自己公開承認自己和奕劻結“公黨”,緊接著提出把鐵良和鳳山拿掉,讓奕劻“慎選辦理武備人才。”其用心不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嗎?
表面上看,袁世凱似乎沒什么損失,實際上他在慈禧哪里是因此而丟很多分的。
很快,袁世凱和奕劻得知,苓春煊沒去兩廣任上。借口有病待在了上海,和翟鴻穖的人來往密切,很明顯在伺機而動。袁世凱和奕劻都知道,苓春煊雖被排擠出京,但仍受到“宮人交口揄揚”,慈禧太后對他的眷寵“尚未全衰”。實是心頭大患,不把他徹底搞垮,是不能睡安生覺的。
憑苓春煊的口碑和給慈禧形成的印象,要將其扳倒是很難的。
苓春煊曾經是積極支持戊戌變法的,而慈禧是最恨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想搞掉苓春煊,只能從這里下手。
袁世凱于是安排人上奏折,密奏苓春煊曾入保國會,和康有為、梁啟超關系非比尋常。現在以有病為借口,不去兩廣上任,而是整日和康、梁余黨打得火熱。奏請朝廷嚴辦。
密折交上去后,過了好多天,一點動靜都沒有。很明顯,慈禧不信,懷疑這是有人對苓春煊地陷害。
正在袁世凱和奕劻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主動找上門獻計。
此人名為蔡乃煌,極有才氣,號稱廣東文壇“四大金剛”。只是人品很一般,特別喜歡鉆營。早年持才充當科考“槍手”,每考必中。后因吃花酒爭風,影響很壞,被革除了功名,改名乃煌頂替堂侄子為國子監監生。
光緒十七年中舉后,入福建藩司唐景崧處做幕僚。
一八九四年唐景崧升臺灣布政使,署理臺灣巡撫,蔡乃煌隨唐景崧入臺。
甲午戰敗臺灣割讓,蔡乃煌趁機卷走部分庫銀,回大陸鉆營。得知袁世凱和奕劻正急于倒苓春煊,趕來投靠。
蔡乃煌獻上的一計極妙,也特別歹毒。他通過一個廣東朋友,從上海一照相館分別搞到了苓春煊和康有為、梁啟超的照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