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大臣的還有張之洞。軍機大臣的地位比總督的地位要高,但卻沒有總督那樣的實權。
慈禧太后此舉,看是尊崇和重用,實是壓制和裁撤。
慈禧知道張之洞和袁世凱歷來不睦,用意在于讓這兩個人在軍機處互相牽制,便于她自己駕馭。
在官場待了這么多年,袁世凱當然能看出這里的名堂。
因此,在感恩戴德的同時,一再表示自己不堪重任,誠懇的請求留在直隸的任上。
但不管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慈禧太后就是不準。
君命難違,袁世凱只能告別自己的總督衙門,去當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
當年咨詢立憲的五大臣出國考察歸來,朝廷發布仿行立憲國策后,主張立憲的人們,曾經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以為國家和民族從此有了希望。
但袁世凱主持官制改革受挫后,人們又陷入極度失望中。
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依靠這些統治者,立憲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喚起民眾,逼迫統治者就范。
更有些人直接主張,必須推翻這個腐朽的封建王朝,才能爭得人民民主。一段時間以來,各種立憲團體,紛紛成立,特別是南方地區,推翻封建統治的民主革命運動更是風起云涌。
一段時間以來,二廣地區連續暴發了三次武裝起義,日知會也在湖廣起義,徐錫麟、秋瑾在安徽浙江起事。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但每一次都給清朝的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每一次的革命運動,也都給清廷的最高統治者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有記載,在袁世凱上任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的次日,就被慈禧召見。
慈禧的案臺上有好幾份各地起事的奏報,見到袁世凱,這個已過古稀之年的老太婆流起了眼淚。
慈禧抱怨“內亂外患,日急一日,究竟如何是好?有云立憲即可安靖者,有云立憲必有大亂者,真無法可施。”
慈禧雖然對袁世凱有戒心,但她清楚,袁世凱對很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她實在搞不清楚,立憲是怎么回事?真心實意想和袁世凱討主意。
袁世凱回答“與其坐以待亡,不如立憲,即使無益,可免后悔。”
于是,在風雨飄搖的滿清,又開啟了新一輪的立憲運動。
把袁世凱和張之洞這一南一北,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兩個封疆大吏升遷至軍機處,一方面是為了把他們從其老巢遷出,另一方面也是讓這兩個一直政見不和的人相互制約。
但是,慈禧太后的后一想法沒能如愿。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為總督時,喜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 )。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一八六二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后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 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
袁世凱和張之洞都是立憲的支持者,但兩個人也是有分歧的。袁世凱是主張急辦的,張之洞是主張緩辦的。
但是,兩個人這一緩一急,不但沒起沖突,反而相得益彰,取長補短。
立憲是何等艱難的事,快能快到哪里,慢又能慢幾何。而兩個人都是干實事的人,都是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