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長處是敢說、敢想、敢干、敢闖,這恰恰是張之洞的不足之處。因為后者一事當前,總是顧慮很多。袁世凱的短處是想事不夠全面,顧此失彼,而能把某件事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能想到,干什么事都反復思量,這又正是張之洞的優勢。
或許,這就是優勢互補。
重組后的軍機處,沒了翟鴻穖等處處和袁世凱唱反調的人。由袁世凱和張之洞主持的第二輪立憲改革,進展得很順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比如,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
派汪大燮、達壽、于式枚,赴英、日、德國考察憲法。
任命溥倫、孫家鼎出任資政院總裁,籌劃資政院建章建制。
責成各省督撫迅速籌建咨議局和各府州縣議會,頒布憲法大綱和一系列變革法律。……
這一系列的舉措,意義重大。
一九零七年十月十九日,清廷下詔決定在各省設立咨議局,并在中央籌建資政院。
一九零八年二十二日,清廷頒布《各省咨議局章程》和《咨議員選舉章程》。
隨后,全國性選舉議員的選舉宣傳工作在各地全面展開。
士紳、地方團體派出人馬到各地講演。告訴民眾,議會是為民眾說話辦事的。選一個能表達自己的心愿,能夠為大家說話辦事,敢說話,有能力說話的議員,關乎到每個人切身利益。
清廷的立憲,雖然沒取得最終的成果,但這一系列的活動和措施,并非是無足輕重。因為,國家的變革是漸變的,是通過不斷量的積累而蛻變為質變。
很多人看歷史,只注重那些劃時代的事件。但是,他們忘了,沒有量的積累,是不可能有質的改變的。
正如沒有已經壓在駱駝身上的那些草,最后一根稻草是不可能把駱駝壓倒的。
清設立資政院,是考慮到“中國上下議院一時未能成立,亟宜設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也就是說,目的在于培養鍛煉議員的能力,為成立兩院制的正式國會奠定基礎,是一個過渡性的立法機構。
咨議局是清末改革中建立的地方審議機構,具有西方代議制立法機構的雛形。模仿西方立憲制國家地方議會的咨議局,議論本省應興應革的事件,預算、決算、稅法、公債,及省政義務等。咨議局議員選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選舉。
資政院、各省咨議局和各州縣議會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地方民主化進程在體制內合法開啟,第一次在封建等級制度內部出現了特權和專權之外的民主機構。
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著封建專權,另一方面也成為一個學校,培育民眾民主意識的學校。
原來這個世界不是就應該長官說了算,很多重大事是要和大家商量的,是要征求大家意見的。
從而開啟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參予政治的途徑,為新型的士紳階層了表達政治訴求的的平臺。
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為埋葬腐朽的封建制度,培育了掘墓人。
進步在繼續,一九零八年,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和《議院選舉法要領》,明確了要進行預備立憲,期限為九年。
將于一九一六年正式頒布憲法,進行第一次國會選舉。第一次國會將在一九一七年召開。
《欽定憲法大綱》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這一文件是“憲政編查館、資政院五大臣督同館院諳習法政人員,甄采列邦之良規,折衷本國之成憲”編輯而成的,共二十三條,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君上大權,共十四條;二為臣民的權利和義務,共九條。《欽定憲法大綱》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對日本《明治憲法》的借鑒。
《欽定憲法大綱》具有破天荒的意義。雖然,清廷的《欽定憲法大綱》,在借鑒日本《明治憲法》時,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