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為官其間,還是搜刮了一些資財的。在豫北的汲縣、輝縣、浚縣和彰德(今安陽市),購置了不少的田地、山林,也修建了一些房舍。
被開缺以后,他沒有回老家項城,帶著兩個姨太太,先在汲縣他事先購置的房舍中暫時安頓下來。
袁世凱是不愿回老家項城的,因為他與長兄袁世昌矛盾極深。起因是袁世凱生母死后安葬之事所致。前邊說過了,袁世凱兄弟六人,只有大哥袁世昌為其父袁保中正室劉氏所生,系嫡出外,其余兄弟五人皆由袁世凱的生母劉氏所生。
也就是說,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對于袁世昌這位嫡生子來說,不過是庶母。
一九零二年十月,袁世凱由直隸總督的任上回祖籍項城,安葬其生母劉氏時,因埋葬之地,與恪守封建倫理的長兄發生激烈地爭吵。
袁世昌認定,袁世凱的生母身份是庶母,不能埋入袁家祖墳的正穴,只準埋在墳地的邊角。不管袁世凱怎樣的據理力爭,其長兄袁世昌就是不答應。
已經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在外邊可謂位高權重。但在家里,在袁家祠堂,他還必須要聽從他的這位大哥,也就是家長的。
這就是封建倫理,這就是綱常等級,在某種意義上,是為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袁世凱這位孝子,在無奈之下,只能另買一處墳地,安葬了生母。從此和這位大哥,結下了很深的仇怨。
袁世凱帶五姨太和七姨太先行離開北京后,其住在北京錫拉胡同的其它家人,也特別地害怕。除了留幾個家人看守外,全部逃到了天津,暫住進了一戶很有錢的梁寶生家里。
汲縣是袁世凱的臨時落腳之地,他是想把家安到彰德附近。
彰德古稱相、殷、鄴、鄴城、鄴都、鄴郡、相州等,簡稱殷或鄴。位于中國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接濮陽,西臨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
彰德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屬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彰德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門豹投巫治鄴地、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三朝宰相韓琦、抗金名將岳飛等名人軼事層出不窮。
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左右,商王盤庚亦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沖積扇扇緣,史稱盤庚遷殷。 商王盤庚遷都于此,歷經八代十二王二百五十五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殷商文明。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文字始祖,與現代漢字一脈相承,也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對推動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彰德全境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展布。西部為太行山;中、東部平原。最高點在林州四方垴,海拔一千六百三十二米;最低點在內黃,海拔僅五十米。山地、丘陵、平原、陂洼多種地貌類型,構成復雜的地表形態。
彰德名勝古跡眾多,有殷墟、太行大峽谷、羑里城、岳飛廟、黃華神苑、天平山、太行屋脊、萬泉湖、洪谷山、扁鵲廟;天寧寺、珍珠泉、小南海、都里漳河灣、林州五龍洞和彰德府城隍廟等。
在彰德城北門外有一洹上村。
洹水又名安陽河,發源于河南林縣西北的林慮山中,至彰德境內的善應山有山泉涌入,水流漸大,蜿蜒而由西向東流淌,洹上村因面向洹水而得此村名。
村中原有天津一戶何姓人家的別墅,總面積二百余畝。
袁世凱先前“愛其朗敞宏靜,前臨洹水,右擁太行山,土脈華滋,宜耕宜稼,隨購居焉”。這是袁世凱選好的隱居之地,先派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