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景區位于新鄉西北二十五公里處,是河南省最大的、保護最好的古園林建筑群。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百泉湖位于蘇門山南麓,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貫珠,又名珍珠泉。百泉由蘇門山和百泉湖組成。
蘇門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脈,是萬仙山根部向東延伸到這里形成的一座山頭。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著萬仙山的石隙縫間向東擠壓而來,到達蘇門山時,從山南麓的石竇中向上仰天噴出,就形成了這碧波蕩漾的百泉湖。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
百泉因百泉湖而得名。它遠溯于三皇時期,盛名于殷商時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就已唱出了贊美百泉的詩句。《荀子儒效篇》云“武王伐紂,暮宿于百泉。”證明了百泉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風光怡人之地。以后歷經整修、改造,使百泉成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古典園林,大大小小、各種類型的古建筑達九十多處,其建筑風格既有南方的小巧玲瓏、清新秀麗,又有北方的雄偉壯觀,富麗堂皇,集南北方建筑藝術為一身,和美麗的自然山水溶為一體。
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開鑿,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防泄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水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經常流量四至五個,最深處達三米,水溫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涼,湖水四季碧綠,清冽純凈;湖內魚來蟹往,荇藻交橫;湖畔亭臺樓閣星羅棋布,曲橋相接;湖周古柏參天,綠柳婆娑。
百泉湖畔,遍布歷代修建的亭臺樓閣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軍閣,四周翠柏環繞,雄偉壯觀。aquot涌金aquot、aquot噴玉aquot、aquot靈源aquot、aquot放魚aquot、aquot洗心aquot、aquot下馬nt諸亭沿湖而立,設計古樸,造型玲瓏剔透。其中以aquot涌金亭aquot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塊,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于元佑年間游覽于此,揮毫疾書aquot蘇門山涌金亭aquot六個大字。書體楷行柔中藏鋒。
百泉湖水,清澈見底,毛發可鑒。陽光照射,顆顆金光閃耀,如金似玉,故又有“涌金泉”之稱。元代詞人王磬在《詠百泉靈源泉》中贊曰“濟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畫欄前。”
若值“三伏”酷暑,湖畔石階一坐,淋漓大汗頓然被絲絲涼意逼走;“三九”嚴寒,湖面升起騰騰薄霧,裊裊娜娜彌漫于亭臺樓閣之間如入仙境。泛舟湖面,亭臺樓閣點綴在平湖遠山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袁世凱被罷官回鄉后,見百泉多處建筑破損失修,聯合長期寓居輝縣的摯友徐世昌,倡議重修百泉名勝。
袁徐領先募捐籌集資金,得到張鎮芳、端方、蔡紹基及北洋袍澤、河南士紳熱情捐助,共募得捐銀一萬五千余兩。
歷時兩年多,修葺增飾了亭臺宇榭祠廟等勝跡,修治了巡山蹕道,疏浚了泉流,百泉名勝煥然一新。
袁世凱親擬碑文,徐世昌書丹的《重修百泉祠廟碑》立于百泉湖西岸。
袁世凱很為自己能為家鄉做些事而自豪。
張謇走一段時間了,陸陸續續傳來的都是好消息,但朝廷那邊就是沒有實際性進展。就在袁世凱的焦急地等待中,機會來了。
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文學社,這個有著書香名字的革命團體,他的領導人是蔣翊武以及劉復基等。其實,文學社是從同盟會中脫離出來的,由于不滿同盟會“輕軍事,重政治”的理念。于是,蔣翊武以及劉復基就從同盟會中脫離出來,而文學社主要的人員都是新軍成員,以及其他一些出生貧寒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