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出山的袁世凱,見接下來的幾天沒有動靜,自己反倒急了。有點埋怨自己的生死弟兄徐世昌,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饑。
你協理大臣當著,當然不急。自己這邊好容易有這么個機會,錯過了怎么可好?
十九日,他再也沉不住氣了,電請內閣代奏“凱衰病余生,何堪負重,然受恩高厚,利鈍姑不敢計,唯有竭盡心力,以圖報稱。但鄂省兵叛庫失,凱赤手空拳,無從籌措,必須趕募得力防軍,以備駐防收復地面及彈壓各屬。……擬請旨俞允在直隸、山東、河南等省,招募曾經入伍壯丁一萬五千二百人。……編集二十五營,作為湖北巡防軍。……惟兵以餉項為命脈必須裕籌……仰懇飭下度支部速撥得歀四百萬兩,以備撥支。”
載灃收到內閣轉來的袁世凱電奏后,發布上諭袁世凱現已補授湖廣總督,所有長江一帶水陸各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會同沿江各督撫妥籌辦理。也就是說,袁世凱這個總督已經在家上任。
二十日,袁世凱致電內閣,要求清廷飭令卸署江北提督,開缺副都統王世珍襄辦軍務,以便托付得人,早日南下;飭令軍咨府正使、副都統馮國璋迅速來彰德籌商一切,其所統第二軍可以備援,不必急于調發;副都統銜開缺奉天度支使張錫鑾、已革黑龍江民政使倪嗣沖、直隸候補道段芝貴、山東軍事參議官陸錦、直隸補用副將張士鈺、直隸補用知府袁乃寛均隨他馳往前敵委用差遣;第四鎮統制吳風嶺迅赴前敵。又奏請飭署江北提督段祺瑞酌帶得利將弁,立赴湖北。
很明顯,袁世凱在“舉逸民”,他要把自己的人召到身邊,用起來得心應手。
這所有的一切,清廷都照準。袁世凱雖已上任,但還未出山,仍坐鎮于洹上,他現在反而不急了。
革命軍占領武昌后,已于十一日成立軍政府,推舉原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任軍政府都督。
黎元洪,原名秉經,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 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
史載,幼年黎元洪“頭角崢嶸,具厚德載福之像”。 黎元洪出生之日是民間傳說的觀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史稱黎氏素懷大志,富有革命思想,其名為元洪兩字,亦大有深意。蓋隱以元末之朱洪武(朱元璋)自居,而又含蓄自然。
黎家雖靠近縣城,但周邊卻很荒涼,有著無數的農田和大片的荒野。除了幾處只有富裕人家子弟能夠上得起專教經書的私塾外,沒有一所學校。
黎元洪幼年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居住在鄉下,生活艱辛,只種了很少田地。 為改變生活窘迫的現狀,父親黎朝相遷居縣城。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經族人介紹,黎元洪決定投軍效力。
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 ,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海軍知識學習,這也是黎元洪接受正規的新式海軍教育的開始。
北洋水師學堂是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設的培養北洋海軍人才的學校,施行英式海軍教育,開設英國語言、地輿圖說、算學、幾何、代數、三角、駕駛、測量、推算、重學、化學等課程。訓演槍炮、魚雷、機器等外國水師操法,學生畢業后任職北洋海軍或選送外國留學。
黎元洪在學習中擅長輪機駕駛的技術,對引擎修造學尤其感興趣,在水師學堂中的刻苦程度最高。 因其學習成績斐然和在教練艦上實習表現突出,深得教師和同學推重,年終被學校特予嘉獎。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黎元洪以優異成績從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北洋大臣李鴻章賞給他六品頂戴,并給予其把總的職位。 此后,他被派至北洋水師來遠號快船見習海軍技藝,有海道、駕駛、帆纜、槍炮、列陣等訓練項目。
黎元洪訓練時與同事關系頗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