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在那邊,見各地紛紛起事,自己這邊卻毫無進展;局勢一天比一天糟,越發無所措手足。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寶都押在袁世凱身上。他的想法是,與其讓革命黨人得勢,宗廟覆亡,不如滿足袁世凱的要求,或可有一線生機。像輸光了的賭徒一樣,想把全部押上再賭一把。
現在對袁世凱的奏請是有請必準、有求必應,可謂言聽計從。
按袁世凱所說,任命馮國璋統領前線第一軍,段祺瑞統領第二軍;均隸屬于袁世凱。
撥直隸,奉天兩省武器裝備,招募新兵。
財政雖然拮據,但也盡力滿足袁世凱地要求。
十月二十七日召回蔭昌,授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
命所有赴援之海陸軍,長江水師和此次派出各軍,均歸袁世凱節制調遣。同時要求各鄰省督撫者,隨時協同籌辦。
特別強調“軍情瞬息萬變,此次湖北軍務,軍咨府、陸軍部不為遙制,以一事權,而期迅速成功。”
并著袁世凱“激勵將士,相機因應,有不得力將弁,準其隨時撤換,統制以下如有煽惑、觀望及不遵命令,退縮不前者,即按軍法從事。不得優容遷就。”
這正是袁世凱想要的,不勝欣喜中,除回電謝恩,高調表白“竭盡血誠,勉圖報稱”,說一些“效命疆場”、“蕩平逆匪”的空話外,人仍“垂釣洹上”。
目的達到了,他更不能輕舉妄動了,他要進一步看清形勢。
讓他想不到的是他這一等不要緊,有更大的好事在等著他。
因為,正在此時,清廷的大后方,接連出了兩件大事。
其一是十月二十七日,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屯兵灤州,聯合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統領蘆永祥、伍祥禎、潘矩楹。電奏清廷強烈要求速開國會,改定憲法,重組責任內閣。提出皇族永遠不得充任內閣總理大臣、國務大臣;政治犯之黨人一體特赦等十二條要求。
緊接著,張紹曾扣留下清廷運往湖北前線的一列軍火。并致電黎元洪、黃興,表示斷不會督師南下,與民軍作戰,犧牲同胞生命,助成政府淫威。
張紹曾,字敬輿,直隸大城人。生于清光緒五年九月初五日(一八七九年十月十九日)。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畢業后,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以官費資送留日,入陸軍士官學校第一期炮兵科。
他對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的主張都產生一定興趣,對清朝專制政權的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感到不滿,認為非痛加改革不可。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零一年),張紹曾畢業,翌年春歸國。正值袁世凱在保定練兵,成立練兵營訓練初級軍官,張被派任炮兵隊官。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零三年),袁世凱以“盡先千總”銜委他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第五標幫統。
光緒三十年(一九零四年),調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總辦,翌年轉陸軍第五鎮任正參領官,不久升炮兵第五標標統。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零六年),新軍彰德秋操大演習,他被奉派為北軍第五混成旅正參謀官。
次年初與士官學校同學吳祿貞、藍天蔚,被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調到奉天軍界任職。
由于三人都富有變革思想,志趣相投,過從甚密,又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被稱為“士官三杰”。
宋教仁以創辦實業為名,來東北發展同盟會,并在奉天成立同盟會遼東支部。張紹曾與吳、藍均秘密加入同盟會,成為支部的主要負責人。
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年),張紹曾陪同清軍禁衛軍第一協統領良弼檢閱北洋軍,得良弼器重,調任陸軍貴胄學堂監督。
宣統二年(一九一零年),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