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成燎原之勢,在陜西革命黨人起事第二天的二十三日,九江新軍起義。占領了湖口、馬當兩要塞。
二十五日,被袁世凱當年在“密陳管見十條”的上折中,貶斥為“非出身學堂,又未一經戰事。……才非出眾,識非過人,無威望之可言,無功績之足數,即論其軍營也甚淺鮮……”總之,在袁世凱看來是一無是處的鳳山,已經當上了廣州將軍。
只是在這一天被革命黨人炸死。
辛亥革命前,清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設有馬當、湖口、田家鎮、金雞坡及岳師門守備炮臺,必要時能迅速阻斷東西南北之往來。
當時,九江城區周圍駐有陸軍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的三個營和第五十五標的第二營,加上常備軍、巡警等武裝足有三余人,幾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
當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決定把革命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冀圖以長江流域的江、浙、皖、贛、鄂、湘、川、陜八省為活動地盤時,九江開始被革命黨人所重視。
一九零九年,同盟會員林森由上海調往九江海關任職,與吳鐵城等人設立“潯陽閱書報社”,宗旨即“極力倡導改革社會風氣”,而更深一層的目的,就是宣傳共和,宣傳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余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后參加反割讓臺灣斗爭,并加入興中會。由于他本人卓越的領導能力和超人的才干,逐漸成為興中會的首腦,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
林森利用潯陽閱書報社,在讀者群中吸收商人、教育界人士、縉紳、新軍官長、洋行職員為社員,將革命勢力發展到九江社會各領域,各個階層。潯陽閱書報社實際上成為革命黨人聯絡同志、培養干部、宣傳思想、醞釀起義的秘密機關。
林森還利用工作關系,與九江商界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先在商界組織了一個軍事訓練班,將五十三標的軍官請來當教官,專門負責軍事訓練。
學員結業后,林森決定立即成立九江商團,以便適時策應長江流域的反清行動?!吧虉F”的對外名義是護廠護產。有了這一合法的理由,林森就以“商團”的名義,成立了軍隊性質的武裝,進行較為正規地軍事訓練。
其時,身在外地的江西新軍管帶李烈鈞,也在五十三標中利用同學和同事的關系頻頻聯絡策反。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九江,林森立即派人將武昌的報紙貼在“潯陽閱書報社”的門口,并將革命軍起義、拒滿復漢、建立民主國家等消息,用紅筆框出。九江人正是通過這些報紙,才得知了武昌起義的詳情。
李烈鈞,字俠如,號俠黃,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羅溪坪源村人。
自幼學文習武,愛好擊劍,尤喜書法。稍長、廣交友、豪放不羈。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零零年),武寧新任知縣王浚道上任后,勒索鄉民繳納歷年舊欠田賦,全縣民眾怨聲載道。烈鈞激于義憤,聚眾密議驅王。
某日,乘王回衙時,率眾蜂擁而上,打護兵,砸官轎?;匮煤?,王立即調兵遣將,捉拿肇事者。引起全縣民眾憤怒,群起聲援,終于將這個王浚道知縣趕走。
光緒二十七年,李烈鈞被武寧彭縣令錄取選送江西武備學堂,成為吳介璋得意門生,后又以學術兩科兼優,于光緒三十年由學堂選送北京應試。
合格后由北京練兵處選赴日本學習陸軍,先入士官十二聯隊實習一年,再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第六期學習一年。在日留學期間,他與黃興等共同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的“攘白團”。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孫中山抵東京,由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