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不能錯過,拉出架勢,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袁世凱怕馮國璋貪功心切,臨陣換將用段祺瑞換下了馮國璋。
馮國璋是個軍人,段祺瑞不但是個軍人,也是個政治家。他比馮國璋站得要高,看得要遠,也有大局觀。
段祺瑞了解袁世凱的戰略意圖,更不愿意和曾經的新軍兄弟自相殘殺。他接受了馮國璋的指揮權后,馬上把人馬撤回到了漢口、漢陽,而后按兵不動。
民軍方面一見北洋軍撤軍,總算舒了口氣。
他們想不明白北洋軍為什么撤退,更沒想到北洋軍會派出和談代表。
本來就打不下去了,都準備棄城逃跑了,人家來講和,不是求之不得嗎?于是,經英國公使從中斡旋,很容易就簽下了停戰三天的協議。
為什么要停戰三天?因為北京方面,要派人過來,商討和平大計。
現在,又有一個重要人物要登場了,就是后來淪落為大漢奸的汪精衛。
袁世凱和汪精衛,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兩個人怎么搞到了一起呢?
汪精衛,原名汪兆銘,字季新。祖籍浙江山陰,出生于廣東山水。汪精衛人很聰明,出身書香人家,熟讀四書五經,一九零二年三月,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
同科還有其二兄和一個侄子,分別獲得第二,第三名。一家二代考中秀才前三名,留下“玉峰雙秀,珠樹三花”的佳話。
汪精衛科考得志,本是想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
但年輕人是很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一九零三年官費赴日本留學,一九零五年七月,因結識了中山先生而加入了同盟會。
他活動積極,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八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
后常以“精衛”的筆名,先后在《民報》上發表了《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系列的文章,宣傳三民主義,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保皇思想,受到中山先生看重。
留學畢業后拒絕兩廣總督岺春煊令其歸國服務的要求。一九零七年初,隨中山先生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他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的主筆。
一九零八年赴緬甸建立同盟會仰光分會,后又參加在新加坡籌設同盟會南洋支部等工作,成為職業革命家。
一一年一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像館,做為從事革命的職業掩護。
他們到北京肩負重大使命。
那時,革命黨熱衷于搞暗殺活動,暗殺滿清的官員。既然是暗殺官員,當然是越大越好,他們盯上了攝政王載灃。
在準備的過程中,不幸事情敗露。汪精衛、黃復生、羅世勛等被捕入獄。
謀殺攝政王這樣的大罪,應當是被殺頭的。
期間民政尚書善耆慕汪精衛之名,也可能有幾分好奇心,曾探了幾次監。
善耆本就是個開明王爺,欣賞有新思想的人,兩個人很談得來。
在善耆的努力下,汪精衛三人被判無期徒刑。
雖然暗殺未成,但因為要殺的人是載灃,汪精衛這個在同盟會中本來就很有名氣的人,更加名聲大噪。
而汪精衛又在獄中寫下了那首名滿天下的的詩篇《被逮口占》,也很快被流傳。特別是其中四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堪稱革命者勵志的千古絕唱。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 ,汪精衛三人得益于政治犯而被釋放。
袁世凱早就開始關注汪精衛,他正想聯系上革命黨的重要人物。
在湖北前線的袁世凱,得知汪精衛被釋放的消息后,馬上派人聯絡上汪精衛。希望對方能在北京等他,自己有要事面談。
汪精衛早就注意到了袁世凱,也想爭取袁世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