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北京起義,據知情人介紹具體計劃是以二十九日晚十時由革命黨鳴炮為號。
炮響后,革命黨率眾即發難于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諸處。袁世凱則命禁衛軍第四標由西直門進攻西華門,同時命其長公子袁克定率兵三千攻取東華門。
此前,革命黨人陳濤、鄺摩漢、王振漢、易宣等由武昌、沈陽先后到津。鄺摩漢、王振漢很快轉赴北京。
陳濤,出生年于一八八四年,早年就學,后到湖北沙市,投身清軍巡防營,并加入共和會。一九一一年,參加武昌起義,任某部參謀長,率部與清軍多次激戰。
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與王金銘、施從云等在直隸(今河北)發動第二次灤州起義,任前敵指揮使兼軍事參謀長。后被清軍包圍,突圍后退守昌黎。在戰斗中不幸犧牲。
鄺摩漢,字振翎,清光緒十年十月十二日生于尋烏縣留車鄉黃羌村,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成績優異。
高小畢業,進南昌憲兵學校讀書,并輸送到日本深造,留學于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同盟會。
清宣統三年(1911)回國,參加武昌起義,后被派到直隸發動起義,失敗后投身教育事業,任國立北京政法大學教授。
在北京期間,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五?四”運動。民國十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教育戰線,致力于研究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民國十六年后,先后出任武漢中山大學教授,經濟科主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總教官,北京文化大學教務主任,南京文化學院副院長等職。
著有《黃埔叢書》、《石溪集》等書。在北京期間,培養在京求學的劉維鍔、鄺才誠等,引導他們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并且倡導創辦革命刊物——《尋烏》雜志。
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北京任教期間,被人投毒陷害致死,時年四十八歲。
其余諸人不詳。
當晚,革命黨人踐汪兆銘與袁世凱之約,準時集結于于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計劃兵分三路進攻天安門、東華門、西華門。
十時,準時炮響,而袁世凱所說禁衛軍第四標,及其子袁克定率領的三千人只影未見。
倒是軍警早就布網以待,捕去革命黨李漢杰等十余人。高新華、陳雄不愿被俘而自殺。
不少人悲憤地說“袁世凱、汪兆銘果相濟為奸,以殺我北京革命同志矣。”
這一次很明顯是袁世凱對革命黨人玩耍的陰謀活動。
汪精衛是其同謀還是被蒙騙,就不得而知了。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此事沒影響汪精衛和袁世凱的關系。從哪以后,汪精衛仍全心全意的維護著袁世凱。
京北京)津(天津)保(保定)同盟會支部負責“庫藏”的女同志杜黃,曾在一次報告中道出了汪精衛地作為。
她說“本支部部長(汪精衛),固主張以政治手段推翻清帝者,彼于同志之活動,軍警之聯絡,槍彈之購置,向不措意。庫存手槍、子彈因年代久遠,子彈大多不合手槍口徑,所以不能用。”
支部軍務部長呂超和汪精衛也有過爭論,呂反對“政治手段”,指出如果“役于清帝之臣仆”(指袁世凱)接替清帝的軍政大權,那就和“父死子傳、兄終弟繼”無異,根本不是革命。
呂超還曾制定京畿革命計劃,準備聯絡近畿各軍中他的陸軍同學,發動起義,以傾覆袁世凱。
由于汪精衛的干預和反對,呂超的京畿革命計劃無法實行。
武昌首義成功后,北方的革命黨人,曾請求湖北方派員指導北方的革命。湖北軍政府對此給予了積極回應,派出胡鄂公等人前往。
胡鄂公(1884—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