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在三晉大地上新思想的快速傳播,也不妨礙向西方學習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早在一九零三年(光緒二十九年),山西學政劉嘉琛任滿調京,新任學政寶熙到任之后,就首先整頓大學堂中學專齋。聘請了一批中外教師任教,一改舊日的“斯文學究”之態,使中齋與西齋取長補短,合二為一。
隨后,他又整頓了農林學堂,聘請日本農林專家多人授課,并添置了理化儀器。對太原乃至整個山西新文化的興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客觀上也為西方新思想的傳播,進一步創造了條件。
當省城太原教育蓬勃發展之際,學政寶熙感到教員供不應求,于是征得巡撫同意籌措經費保送學生留日學習。 第一批保送了三十名,其中多為山西大學堂中齋學生,武備學堂,農林學堂各有數名。除官費外,寶熙還鼓勵家資富裕的進步人士自備資金出國留學。
凡有自愿申請者,寶熙則有求必準。
這樣,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日留學,接受新的思想,并有機會與在日的革命黨人聯系,接受他們的影響和熏陶。
寶熙(1871——1942),滿族正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字瑞臣,河北宛平人。光緒十八年(1882年)進士,始任翰林院侍讀,一九零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一九零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任山西學政。是個忠于職守,熱心新式教育,努力做事之人。他在學政任上,多有建樹。
省城太原各大中小學堂的創辦,不僅為傳播民主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礎,而且還為后來辛亥山西義舉培養了諸多革命黨人。
一所所學堂的創辦,一批批留日學生的派遣和陸續返回,使新思想和新文化向山西各地傳播。
加之一九零一年至一九零五年間,以知識分子為骨干的愛國革命團體,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相繼成立,各種形式的民主革命運動蓬勃開展,民主革命思想在山西也同樣迅速得到傳播。致使山西的政治生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風貌。
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山西派遣了第一批官費留日學生,共有五十人。其中山西大學堂二十名,師范學堂十名,他們到日本后差不多都是學習文、法、醫、農、實業或師范。另二十名是武備學堂畢業生,到日本進入了陸軍振武學校,專學陸軍。
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創立了中國同盟會后,山西留日學生積極參加。
第一批參加同盟會的就有谷思慎(神池縣)、王蔭藩(汾陽縣)、榮福桐(太谷縣)、景耀月(芮城縣)、王用賓(猗氏縣)、榮炳(陽曲縣)、溫壽泉(洪洞縣)、閻錫山(五臺縣)、趙戴文(五臺縣)、喬義生(臨汾縣)、王國祜(新絳縣)、焦純禮(忻縣)、張呈祥(趙城縣)、景定成(安邑縣)、何澄(靈石縣)等。
由于參加人數多,中國同盟會批準他們成立了同盟會山西支部。
山西的第一批民主革命的骨干,在遠隔大洋的日本逐漸成長起來。
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先生指示總會,選擇軍事骨干二十八人,組成“鐵血丈夫團”(不參加一般的社會活動,保持秘密身份)作為回國后各省軍事運動的骨干。閻錫山、溫壽泉、何澄、喬煦、張瑜等參加“鐵血丈夫團”,為后來回到山西掌握新軍力量奠定了基礎。
一九零五年十月,同盟會在日本出版了《二十世紀的新支那》雜志。只發行了一期,便被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勒令停刊。
接著又于十一月另出刊《民報》,宣傳革命理論,并與保皇派(即后來的君主立憲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在《民報》的影響下,同盟會山西支部也出刊了《 第一晉話報》,由景定成負責編輯。“晉話”即“進化”之諧音,有一詞兩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