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哄哄地,總.統.總.理行政官退席,旁聽人士退席。媒體記者職責攸關,不能離開,又沒有進入休息室的權利,只能在參議院門口株守。
教皇選舉般的內部討論,持續了足足一個多鐘頭。
終于有人走了出來通知:“會議繼續,請各位入場!”
大家回到原位,往坐席一看,唐紹儀回來了,孫中山居然也沒走。他也焦急地在等待著結果??磥恚l也掌控不了參議院的局勢,這讓在場的人有一種特別地刺激感。
議長林森宣布無記名投票開始,到會議員三十九人,以得二十票為通過。計票結果出來了:其他總長人選都得票半數以上,只有梁如浩得了十七票,以少數未通過。
梁如浩(1863—1941),男,原名昭濤,字如浩,號孟亭(夢亭),廣東香山人,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與唐紹儀、周長齡等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學,先后人讀哈德福中學與史梯芬工學院。
清光緒七年(1881)五月歸國,任天津西局兵工廠繪圖員。清光緒九年(1883),任中國德籍顧問穆麟德隨員,赴朝鮮籌設海關。
清光緒十一年(1885),袁世凱任駐朝鮮通商事宜大臣,梁如浩被任為幕僚。清光緒二十年(1894),袁奉召回京,梁如浩隨后也歸國,委為關內鐵路運輸處處長,后升北寧鐵路總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其受清廷委派,由八國聯軍手中接收關外鐵路。
光緒二十八年(1902)五月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任唐山路礦學堂(即后來的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總督(即校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派駐荷蘭,后納資捐升候補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梁如浩負責修筑京漢鐵路支線(由高碑店至梁格莊)。翌年,先后任奉錦山海關道兼關內外鐵路總辦、天津海關監督、牛莊海關道、天津海關道、上海海關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授外務部右參議,復遷升外務部右丞兼署奉天左參贊。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凱內閣郵傳部副大臣。武昌起義后,廣東獨立,廣東軍政.府都督胡漢民,曾委任梁如浩為軍政.府交通部部長。
1912年民國肇建,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曾提名梁如浩為交通總長,未獲參院同意。稍后,任陸征祥及趙秉鈞內閣外交總長,加入國民黨。因派系紛爭,蒙事棘手(俄國策動外**立),乃辭職出走天津。民國十年(1921),梁如浩出任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高等顧問。翌年,又被北京**任為“接收威海衛委員會”委員長,幾經談判后于民國十二年(1923 )與英國草簽“中英威海衛條約”。民國十四年(1925)加入“扶輪社”。
退休后居天津。晚年任“華洋義賑會”會長。民國三十年(1941)十月在天津去世。
開始唐紹儀在宣讀內閣人員名單念到梁如浩時,會場就起一片嗡嗡聲,已經有了預兆。公道地說,無論是人品、才智、能力和資格,梁如浩都是個很不錯的人選。但無奈他的名聲不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修建鐵路和籌款等方面為清廷背了黑鍋,再者他一直被認定為袁世凱北洋系的鐵桿,可能是為了防止袁世凱拉幫結派。雖然不是個人原因,但也是沒辦法的事。
議院的燈火明亮,人們能看見唐紹儀腦門上有汗珠閃亮。他匆匆登臺,對著議員們說:交通總長一職,舍梁如浩之外,難于得人。不過他還是嘗試著提出了一個候補人選:前浙江都督湯壽潛。
“反對!”還沒等議長提付表決,下面已經是一片樹林般的手臂。
第二天報紙記載是“全體反對”。
唐紹儀說了半天,白費唇舌。最后他宣布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交通總長,暫由紹儀本人自兼,再尋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