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袁世凱和唐紹儀關系的文章繼續寫道:
“窩了一肚子委屈的袁世凱迅速著手反擊,先是趙秉鈞一逢開會就搞失蹤,陸徵祥好像更醉心于疏通外務部門前的下水道。開個內閣會議,不是這個有事,就是那個不到,眼看拆臺之下難以維持,黃興要錢的的電報又接連發來。
畢竟在武昌起義之后南京周圍嘯聚了三十余萬散兵,都是一副功臣姿態自居,遣散這些人需要錢。沒錢的唐紹儀面對洋人借款時的掣肘,一怒之下決定不借了。
袁世凱接手的本就是個近乎破產的**,用錢地方多了去了,沒錢怎么行?沒錢怎么過日子?便指示財長熊希齡繼續與六國銀行協商,這等于明擺著要把唐紹儀踢出局。
“一天,唐紹儀有事要向袁總統報告。一見面袁世凱就沒有好臉,未等唐紹儀把事情講完,便很不客氣地說:‘少川,我已經老了,你就來做總統吧’。唐先是一驚,接著想到,自己在這‘總統府’,已經成了‘不受歡迎的人’了。”
以上的描述肯定是夸大其辭。或許袁世凱身邊的人,卑躬屈膝慣了,有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直立行走,在他們眼中反倒成了另類。
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在急急忙忙制定《臨時約法》時,為了對袁世凱的權力進行制約,在國體上實際上實行的是“內閣制”,也就是說行政權主要是在內閣。而且《臨時約法》明確,內閣不但要對大總統負責,更要對國會也就是這時候的臨時參議院負責。
唐紹儀已經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唐紹儀,作為內閣總.理后,嚴格按照《臨時約法》行駛權力,是很正常的事,是在履行職務。肯定地說,唐紹儀真的沒做錯什么。
但是,袁世凱可不是這樣地認為。在他看來,他是大總統,他就要說了算。他才不管什么《臨時約法》,更不管什么“內閣制”,想決定什么就給內閣發指示,下命令。唐紹儀并不想和哪個人爭奪權力,但涉及到執行《臨時約法》這樣的大事大非當然是不能妥協的。這樣,經常地駁回袁世凱的決策,為一些問題和袁世凱爭得面紅耳赤,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受到袁世凱的冷言冷語相待,唐紹儀也很委屈,但他覺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堅定地認為,自己如果不負起責任,就有負大總統的重托。袁世凱可不領他的這份情,只是認定唐紹儀已經不再是他的合作伙伴了,他已經"不會再聽從自己"了。早已習慣了大權獨攬的袁世凱,費盡心思得來的大總統,豈容自己成為總.理上面的"虛君"?
在用人、財政、遵守《臨時約法》規定等方面,唐紹儀和袁世凱看法都不統一。在籌款方面,唐紹儀拒絕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提出監督中國財政的無理要求,讓袁世凱非常不快,同時他也得罪了英美等列強,遭到他們的攻擊。
很明顯,唐紹儀和袁世凱的裂痕已經越來越深,達到了無法彌合地步。直接造成唐紹儀辭職的原因是是任命直隸都督事件。
參議院還在南京時,當時參議院規定各省督撫一律改稱都督,咨議局改省議會,都督由省議會公舉。
直隸代表谷鐘秀、劉若曾等人考慮駐南京第三軍軍長,原廣西副都督王芝祥有些威望,感覺人也不錯,做直隸都督合適,就推薦給唐紹儀。唐紹儀對王芝祥印象也不錯,馬上表示贊成。
南方的革命黨人,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袁世凱不能來南京,在直隸安排個自己人也不錯。事前,唐紹儀征求過袁世凱意見,袁世凱并沒表示反對。唐紹儀隨即通知了順直議會(包括順天府在內的直隸議會)。直隸議會通過必要的程序,批準了王芝祥任直隸都督的決定。
此決定報到唐紹儀處后,唐紹儀電報袁世凱:“準參議院咨文及各處函電,皆謂本省都督應先由人民公舉,再由大總統委任命,王芝祥既經直人舉為都督,應請速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