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振武被殺事件中,應該能看到無論袁世凱,還是黎元洪,他們都是舊人,身上都深深地打著專制制度的烙印。和民主相比,他們更熟練的是專制,和法治相比,他們更得心應手的還是人治。
一個偉人說過,封建制度下也能造成一種平等,就是大家都什么也不是,大家都等于零,零和零平等。在封建統治下不是常說,百姓為草民,人命如草芥。袁世凱和黎元洪兩個人都出身于封建高官,在他們的眼中,根本沒把人命當回事。張振武畢竟是“以小學教員贊同革命”,說到底也是一介草民。
這或許也是袁世凱和黎元洪的歷史局限性。從舊式集權專政.府向民主共和政.府轉型過程中,各色人等的都在艱難的轉身適應。
不是把清帝趕下臺,就可以輕輕松松走進共和,不是的。別說是建立起一個成熟的共和國,就是入門,也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的。這一點,已經被后來的歷史所驗證。
袁世凱應該是意識到了,張振武事件越往深處搞對自己越不利,必須轉移人們的視線。不愧是耍陰謀的高手,他很快有了新的計劃。電邀孫中山、黃興、黎元洪進京會面,有要事和他們商量。
此時,黎元洪己經領教到了袁大總統的手段。是絕對不會貿然前往。
袁世凱根據自己地判斷,孫中山和黃興是不會來京的。
出乎袁世凱意料之外,不久孫中山就不顧個人安危啟程赴北京。臨行前對各界表示,他此行的愿望是說服袁世凱遷都南京,以擺脫北方的舊勢力。達到與同盟會真誠合作。
當時,袁世凱在北京剛殺害武昌起義領袖之一的張振武。對于革命黨人來說,孫中山北京之行無疑冒有風險。一九一二年八月十八日,孫中山在上海登船赴京。船上,一女士突然闖入船艙,還拿出武器,她要以死反對孫中山赴京。
孫中山說:“去是我的責任。因張振武地無故被殺,內戰可能因此而起。我們必須努力保持中華民國的統一。倘使我不到北京去,國民都要以為我懼怕袁世凱。倘使我去,國民都要想,我是保護他們利益的。”孫中山好言勸慰,該女士才怏怏登岸。
八月二十四日下午五時半,孫中山經天津抵達北京正陽門火車站。站臺上有歡迎人群,路上高呼揚帽的人亦很多。孫中山乘袁世凱所備朱漆金輪馬車,由正陽門入城。為了表示禮讓,袁世凱讓出了自己位于石大人胡同的總統府給孫中山做行宮,自己則遷往鐵獅子胡同陸軍部辦公。
當晚,袁世凱在鐵獅子胡同臨時總統府設宴歡迎孫中山。
席間觥籌交錯,孫袁二人相談甚歡。
孫中山在感謝袁世凱的答詞中極力稱贊袁:“我中華民國成立,粗有基礎,建設事端,千頭萬緒,須我五大民族全體一心,共謀進步方可成為完全民國。
“現有少數無意識者,謂中國空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大不滿意于**。殊不知民國肇建,百廢待舉,況以數千年專制一變而為共和,誠非旦夕所能為力。故欲收真正共和效果,以私見所及,非十年不為功。
“今袁總統富于政治經驗,擔任國事,可為得人慶。” 說完,孫中山舉杯高呼:“袁大總統萬歲!中華民國萬歲!五大民族萬歲!”
整個宴會在南北兩大政治巨頭互相稱贊聲中達到**。
孫中山自八月二十四日進京至九月十七日離開,在北京整整待了二十五天,期間與袁會面竟有十三次之多。且多為二人密談,有時孫中山的廣東同鄉、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在座。
據國民黨編撰的《國父年譜》記載:“先生留京約一月,與袁會晤共十三次,每次談話時間自下午四時至晚十時或十二時,更有談至次晨二時者。每次會晤,只先生與袁世凱、梁士詒三人,屏退侍從。所談皆國家大事,中外情形,包括鐵路、實業、外交、軍事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