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重組,黨派利益高于一切的黃興是逢人就把人家往國民黨里拉。雖然拉袁世凱時,袁用婉言謝絕中山先生的理由推脫,但黃興也有意外收獲,因為代理國.務.總.理趙秉鈞加入了國民黨。
趙秉鈞加入國民黨是袁世凱授意,還是他個人的想法,沒人知道。反正他成為國民黨員后,對參議院通過其正式國務總.理任命,又加了幾分保險。
袁世凱馬上邀請黃興加入與孫中山的會談之中,三巨頭經過反復磋商,終于形成了“八大政綱”。
這八條政綱是:
(一)立國取統一制度。
(二)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
(三)暫時收束武備,先儲備海陸軍人才。
(四)門戶開放,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
(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采取中央集權主義,其余各省斟酌情形,兼采地方分權主義。
(七)迅速整理財政。
(八)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
根據這八大政綱,又制定了五項實施措施:
(一)實行統一:各省軍**尚未取消者,電飭其限期取消。一面派員分赴各省調查情形,軍事、外交、交通各司長皆由中央委任,一切事宜均直隸于中央各部,以期統一;
(二)整頓海陸軍:擬籌集專款,速組織陸軍大學,并組織海軍學校,飭由海陸軍部選派人員,赴各國考察;
(三)興辦鐵道:已歸孫中山先生辦理,請黃興先生擔任開礦事宜,于北京、南京兩處建設鋼鐵工廠,以能達到全國軍械皆出于自造之目的;
(四)資助國民組織實業銀行,農林、工商諸事,官督紳辦,以救**不及之患。
《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于農林工商。
此后,這八大政綱以電報形式發往武漢給副總統黎元洪審閱,經黎同意,九月二十五日,袁世凱正式對外界公布這八條政綱。八條政綱是為袁、孫、黎、黃四巨頭“精誠合作”的成果,歷史上又被稱作“四巨頭協定”。
那時,各界已將袁世凱、孫.中.山、黃興、黎元洪譽為開國四杰。“四巨頭協定”,對急切盼望國家安定、和平與發展的全國人民,是極大的鼓舞。也獲得了方方面面的認可和支持。
然而,這八大政綱除了大談發展經濟,在政治方面不僅沒有限制總統權力的條文,反而幫了袁世凱一把,不斷強調采取“中央集權主義”。要求各省的政治、軍事、經濟都收束歸于中央。說明白點,就是把辛亥以來興起的革命黨人的地方勢力一起服從袁大總統的領導。可以說,八大政綱完全是袁世凱借孫、黃、黎三人之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至于發展實業、興辦鐵路都是冠冕堂皇,不疼不癢的官樣文章,對實行民主憲政,防止袁世凱權力過大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當然,不和諧之處也是有的。比如,九月十六日,孫中山再赴總統府,出席袁世凱舉行的餞別宴,并與袁作最后一次談話。席間,袁世凱再次試探孫中山。
他佯作酒醉,說:“方今革命克告成功,先生奔走數十年之目的已達,中華革命于是告終矣乎?”
孫中山莞爾對答:“滿清幸已推翻,如云中國革命從此告終,恐未必然。”
袁世凱聞語失色,孫中山之言也為日后歷史所證實。
九月十七日,孫中山帶著對袁世凱堅定的信任和對未來中國美好的憧憬離開了北京。
然而,這次孫袁會談的最大問題是,表面上看兩巨頭達成諸多共識,但二人似乎有意無意地繞開了核心的敏感問題,就是對約法的遵守和總統權力的限定,而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上大做文章。
但是南北和解在表面上已經實現,整個國家氣氛是和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