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相乘,毫無人道。其故由于舊日社會腐敗,道德墮落,教育未普及,風俗因之日頹。今欲匡其不及,惟須由教育著手,乃足以濟教育之窮。”
熊希齡(1870.7.23—1937.12.25),字秉三,別號明志閣主人、雙清居士。湖南湘西鳳凰人,祖籍江西豐城石灘。民國時期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實業家和慈善家。
熊希齡天生聰慧,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后點翰林。
一九八九年因參加百日維新運動被革職。后為端方援引,充當考察憲政五大臣出洋的參贊,嗣后又調奉天鹽運使。
武昌起義后到上海因與立憲派張謇、梁啟超等擁護袁世凱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和熱河都統。
一九二八年出任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三二年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起,熊希齡在上海與紅十字會的同仁合力設立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收容傷兵,救濟難民。京滬淪陷后,熊希齡赴香.港為難民、傷兵募捐。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熊希齡在香.港逝世,享年六十八歲。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熊希齡內閣是民國初年破天荒的第一個有政策、有陣容的內閣,這是它比前四期內閣更為受人關注的地方,也是它后來失敗的關鍵所在。因為,這些被熊視為內閣命脈的大政方針,在蓄謀推行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袁世凱那里,只能四處碰壁。
熊希齡出任袁世凱北洋政.府的國.務.總.理,坐上國.務.院的第一把交椅,這是他從政歷程的巔峰,同時也是他一生最受人指責和詬病的地方。從入主國務院的那一天起,熊希齡便注定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袁世凱之所以讓他組閣,并非真正看中他的雄才大略,而是想利用他和進步黨幫自己“正位”,做正式大總統,然后解散國民黨,進而搞垮國會,為復辟帝制鋪平道路,以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當然,這是后話。
解決了內閣問題,袁世凱把目光鎖定總統選舉。因為臨時總統的“臨時”兩字使他很不舒服,而且規定的選舉時間也快到了。他所以還沒對國民黨下手,就是考慮總統選舉的需要。
經過國會選舉取代原來舊的參議院,建立了新的國會。但是國家仍然沿用著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臨時約法》,還沒有一部新《國家憲法》,而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是先由正式國會制定憲法,然后根據憲法產生正式政.府和總統。
袁世凱的北京民國政.府成立了近兩年,仍然是一個臨時政.府,袁也只是個臨時總統,這其實是很不便的。世界許多國家還不承認北京民國政.府,就是因為當時的民國政.府還是一個臨時政.府,總統是臨時總統。
由于國家政.府處在一種臨時的狀態之中,這樣許多國家與中國的關系,以及國家與地方的關系都無法實現正常化,清王朝的殘余因此而一直試圖進行復辟,一些地方許多官員也開始感到國家處在臨時狀態下的不便,既然國家政.府和總統都是臨時的,自然他們這些地方官員也肯定是臨時的。
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的政.府組織程序,應在《約法》實行后十個月內選出正式國會,由國會制定憲法,再根據憲法選舉正式總統。
但是,袁世凱等不及了。為了盡快取大總統的職位,在他的授意下,由黎元洪出頭,聯合十九個省的都督,民政長發出通電,主張先把總統選出,再定憲法。或是從速定憲法,再選總統,總之他們希望中國能盡速將制約發展的“臨時”兩字拿掉。
由于憲法并不是短時就能制定出來的。不久,進步黨人提出,在眾議院先制定一個總統選舉法,選舉出總統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