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欲授權熊希齡組閣,主要是看中了熊的兩個優點:一是熊有學問、名氣大,辦事認真負責,有傻干的精神。二是熊基本上是個無黨派人士,(雖然后來加入了進步黨也就是之后統一共和黨,但不是領袖人物)無政治野心,是個管家式的人物。其乃一介書生,沒有官架子,易與人接近。與各黨派關系都可以,很容易得到各黨派的支持和認可。
唐內閣解散后,在經過兩個過渡內閣之后,袁世凱向國會提出由熊希齡重新組閣。
一九一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眾議院對熊希齡任國.務.總.理一事進行投票表決,以多數票同意而通過。
七月三十日,參議院最后投票表決,熊希齡以一百二十六票贊成、七十二票反對、四票棄權,獲得通過。
七月三十一日,袁世凱即正式任命熊希齡為國.務.總.理。
熊希齡事前并未想到自己能出任國務總.理,參、眾兩院投票表決通過后,他顯然也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
當袁世凱親自打來電話邀他出山時,他躊躇了一下,提出一個要求,由他來組閣,就必須實行一個原則:“不問黨不黨,只問才不才”,他要組建一個“真正人才的內閣”。
袁世凱馬上一口答應,因為他心里清楚,不管叫什么內閣,其主導權都在他的手里。
后來,人們習慣的稱熊希齡內閣為“名流內閣”或“人才內閣”。
“名流內閣”也經一些周折,熊希齡在組閣時。曾放出話:張謇、梁啟超、汪大燮三人必須同時入閣,否則,他這個國務總.理是不會當的。
但是,熊內閣卻難產了。袁世凱堅持由自己的心腹掌管財政、交通、外交等重要部門,只剩下農商、司法和教育三個閑差。
熊希齡不善與人爭,更不能同袁世凱爭,只好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張謇任農商總長,汪大燮任教育總長。
但是,梁啟超以不能掌財政便不入閣,張謇、汪大燮等又因梁啟超不出山而不就職。
有人出來做梁啟超的工作,說:“公等均不出,熊內閣勢將流產或純以官僚組織之,此時你們將持何等態度?”
梁啟超自然不愿意看到熊內閣流產。袁世凱也稍作讓步,即財政總長由熊兼任。
九月十一日,熊希齡的“名流內閣”終告組成:
孫寶琦為外交總長、朱啟鈐為內務總長、梁啟超為司法總長、汪大燮為教育總長、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張謇為工商總長、周自齊為交通總長、熊希齡兼財政總長、張謇兼農林總長。
九月十四日,熊希齡對外正式發表《就任國務.總.理布告》。同時,熊希齡還率領全體閣員出席了國會,對外宣布了他的八條施政方針。
熊希齡的閣員中有幾名是當世著名進步人士,內閣中又多是社會賢達名流,所以熊內閣很被大家看好,被寄以厚望,也大幅度地提高了袁政.府的威望。
熊希齡出任民國總.理后,很想為國家、人民竭智盡忠,干一番事業。
九月二十七日,熊希齡在參、眾兩院議員暨各黨代表茶話會上發表演說,承諾要負起內閣的責任,劃清國務院與總統府的權限,努力把中華民國建成一個法制國家。
他與梁啟超等制定了關于內政、外交、軍事、財政、實業、交通、司法、教育等詳細規劃的《政.府大政方針宣言》。
在政治上創立新政、力主共和,貫徹法治精神,建立“真正共和國”。
在經濟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財政、繁榮經濟的計劃和基本法令,大膽提出了統一中央財政、開放實業發展經濟的主張。
在教育上提出“發揚中國的固有文化,對社會人心實行改造”。
熊希齡在給袁世凱的一份呈文中指出:“共和成立,各省秩序未盡恢復,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