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袁世凱有個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就是熊希齡和他的“名流內閣”。雖然熊希齡一直以來惟命是從袁世凱,可謂“盡職盡責、全力以赴”。但畢竟已經失去使用價值,而其存在也已成為障礙。
袁世凱使出了慣用的殺手锏——偽造“熱河行宮盜寶案”,嫁禍于熊希齡。
于是,北京的幾家有影響的報紙如《新社會日報》、《群強報》等,突然登出熊希齡盜取熱河行宮古玩的新聞。
指名道姓地刊載了一則駭人聽聞的消息:“現任國務總理熊希齡,為熱河都統時將前清行宮內之古瓷器、書畫取出二百余件,已請律師向京師地方廳起訴”。
接連幾天在頭版用大量的篇幅刊登熊希齡涉嫌“盜寶案”的消息,各報還發表了評論。
堂堂國.務.總.理公然和盜寶案有關,報紙毫不留情面,京城內外頓時轟動。
“盜寶案”究竟如何?袁世凱比誰都清楚。
熊希齡也清楚這一切都是袁世凱幕后策劃,只好自認倒霉。
“盜寶案”成了熊希齡的一塊心病,他本想出面為自己辯護,以保全人格。但有些事不便大肆聲張,很多事也很難說清楚。比如他雖沒從熱河行宮拿二百多件文物,但卻從那里拿了一把紙扇送給了姜桂題。
若說他自己一件沒拿,不是事實,如果說只拿了一件送人,誰會相信呢?再說了,燕山雪片大如席,燕山有雪就不算夸張。拿一件也是拿了,人家就沒冤枉他。人要是想堂堂正正做人,就什么壞事都別干,這時候的熊希齡,處境真是要多難堪,有多難堪。
熊希齡本是讀書人,既不齒于辨駁,又生性淡泊,只能于一九一四年二月憤而辭職。
果然,熊希齡辭職后,熱鬧一時的“盜寶案”很快收場,報紙上有關盜寶的文章也就銷聲匿跡了。
熊希齡辭職后,教育總長汪大燮、司法總長梁啟超相繼辭職,成立才半年的“名流內閣”轟然倒臺。
《中華民國約法》還規定立法機關采取一院制,除立法院外,另設“參政院”為總統咨詢機關。立法院組織法和議員選舉法均由約法會議制定。立法院未成立前,由參政院代行其職權。
關于憲法問題,參政院成立后,推舉參政院十人組織憲法起草委員會,完成憲法起草工作,經參政院審定,由總統提交國民會議議決后公布。
參政院和國民會議組織法均由約法會議制定,參政院參政由總統直接任命,國民會議由總統召集及解散之。
在討論《中華民國約法》過程中,滿場都是唯唯諾諾,只有一個議員提出反對,他是張其锽。
張是廣西桂林人,字子武,進士出身,清末曾在湖南任南武軍統領,和譚延闿私交甚篤。
他反對總統有頒給爵位之權,因為這樣的總統太像皇帝了。
他的意見才一提出,就受到全場的噓聲。他乃拂袖而去,不提辭職和請假,就跑回南方。
這一來,嚇得他的保舉人李經羲上呈自請處分。
袁世凱在呈文上批了“追趕回京,交部議處”八個字。
新約法頒布后,國務院正式撤銷,代替國務總理的是國務卿。國務卿只是總統屬下的一個辦事人員,這和內閣總.理的地位大為懸殊了。
國務卿一詞是從美國官制中搬來的,并且是日本人翻譯的官職,本來就似通非通。可是,袁世凱對這個“卿”字很感興趣,因為卿常出自皇帝口中,袁世凱對這個“卿”有特殊的情結。
民國三年五月一日,約法公布的當天,袁下令撤銷國.務.院的同時,在總統府內設立政事堂,命徐世昌為國務卿。
以孫寶琦為外交總長、朱啟鈐為內務總長、周自齊為財政總長、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章宗祥為司法總長、梁敦彥為交通總長、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