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里,袁世凱一有機會就宣揚總統制的如何有利于國家。逢人便訴苦,苦于總理制和議會權力太大,他這個總統根本放不開手腳。
他口頭上常這么說:“現制總統、總長、都督為三級制,共有三總,實在太滯隔了。”
中華民國駐比利時公使汪榮寶向袁世凱辭行時,曾真誠地向他進言,要求大總統勿行總統制,而行內閣制。
汪榮寶的話說得很委婉,他說:“總統制最大的缺點是事事要總統首當其沖,今日辦事十九難如人意,倘總統當國,則一切怨尤都集于總統一身,九十九樣事辦好了,有一樣不好,亦會被人咒罵,不如仍行總理制有個回旋余地。”
忠言逆耳,袁世凱根本聽不進去。他戲虐地說:“不然,過去一年的情形恰恰和你說的相反,我們不是一直行的內閣制嗎?可是只聽到討袁之聲,并聽不到討唐(紹儀)討陸(征祥)討段(祺瑞)討熊(希齡)呀!”
走上獨裁之路也要做些鋪墊,所謂出師有名。法還是要有一個的,畢竟是民主共和國體。《天壇憲法草案》已經胎死腹中,國會已垮,制定新的憲法已不可能,總不能繼續執行《臨時約法》,袁世凱的想法是制定一部新《約法》。
新《約法》如何產生了?袁世凱從制定《臨時約法》》的參議院那里得到啟發。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籌劃,袁世凱政.府在民國三年一月二十六日頒布了約法會議的組織條例,于三月十八日組成約法會議。
約法會議相當于制定老《臨時約法》》的參議院,只是名字不叫參議院而叫約法會議。孫毓筠為議長,施愚為副議長。
袁世凱親臨主持約法會議開幕,并致頌詞。約法會議的組織條例規定,總統可派員出席會議,并發表意見,但不得參加表決。約法會議的決議,經總統同意,就可公布成為正式法律。
民國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凱向約法會議提出增修約法案。
他在這個提案中,把“建設民國” 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期為增修約法時期,后一期為制定憲法時期。他的用意是既要作廢《臨時約法》,又不愿產生一部憲法,而由自己搞的新《約法》作為替代品合法化。
他所提出的七個增修大綱為:
(一)總統得宣戰媾和,與外國締結條約,無庸經參議院之同意。
(二)總統得制定官制官規,任用國務員及駐外使節,無庸經參議院之同意。
(三)實行總統制。
(四)憲法由國會以外之國民會議制定。
(五)關于公民權之褫奪與恢復,總統得自由行之。
(六)總統有緊急命令之權。
(七)總統有緊急處分財產之權。
約法會議將此案列入議事日程,先付審查。
由議長指任馬良、那彥圖、嚴復、王揖唐、王邵廉、鄧镕、王丕熙、傅增湘、許世英、李湛陽、陳瀛洲、關冕鈞、莊蘊寬、趙惟熙、曾彝進等十五位議員為審查員,審查通過。
接著,袁世凱又咨請將優待清室條件增入約法。
議長復指定:寶熙、那彥圖、阿旺根、敦江曲達、結噶拉增、夏壽田、劉心源、賈耕、嚴天駿、王世澂、王祖同、王樹棚、梁士詒、秋桐豫、邵章等十五位議員為審查員。決議將前兩案并案起草。
新約法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約法》又名袁記約法,于民國三年四月二十九日開三讀會,當然通過。咨復袁總統中華民國三年五月一日公布。
全文如下:
國家
第一條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本于國民之全體。
第三條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
人民
第四條中華民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