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政院心領神會,于當天下午五時開會。由秘書報告袁世凱咨文之后,楊度和孫毓筠都起立發言,略謂推戴袁大總統為大皇帝一案既是全.國.民意一致贊同,元首亦未便過于拂逆輿情,應該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于是仍推秘書廳起草,全體無異議,即退席休息。
參政院效率之高實屬罕見,五分鐘后二千六百字的第二次推戴書便告完成,參政員們回到自己席位聽秘書朗讀,主席請付表決,自是全體通過。
第二次會議由開會到公文發出只用十五分鐘,這樣的神速可謂空前絕后。不用腦袋想都清楚這一切都是事先準備和計劃好的。
這第二次的推戴書,所謂聲情并茂,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是袁世凱稱帝期間一篇重要文獻,全文如下:
“奏為輿情懇迫,謹再合詞,吁請登極,以順人心,而符天命,恭折仰祈睿鑒事。竊總代表前以眾論僉同,合詞勸進,吁請早登大寶。奉諭推戴一舉,無任惶駭等因,仰見盛德淵衷巍巍無與之至意,欽仰莫名。惟當此國情萬急之秋,人民歸向之誠,既已坌涌沸騰,不可抑遏;我皇帝仍固執謙退,辭而不居,全國生民,實有若墜深淵之懼。
“蓋大位久懸,則萬幾叢脞,豈宜拘牽小節,致國本于阽危。且明諭以為天生民而立之君,惟有功德者足以居之。而自謂功業道德信義諸端,皆有問心未安之處,此則我皇帝之虛懷若谷,而不自知其撝沖逾量者也。總代表具有耳目,改昧識知,請先就功業言之。
“當有清之末造,武備廢馳,師徒屢潛,國威之不振久矣,我皇帝創練六軍。一授以文明國最精之兵法,刬除宿弊,壁壘一新。手訂教條,洪纖畢備,募材選俊,紀律嚴明,魁奇杰特之材,多出于部下。不數年遂布滿寰區,成效大彰,聲威丕著,當時外人之蒞觀者,莫不嘖嘖稱嘆。而全國六軍之制,由此權輿,厥后戡定四方,屢平大難,實利賴之。此功在經武者一也。
“及巡撫山東,值拳匪煽亂,聯軍內侵,乘輿播遷,大局糜爛,惟我皇帝坐鎮中原,屹若長城之獨峙,匪亂為之懾伏,客兵相戒不犯,東南半壁,賴以保障。以一省之治安,砥柱中流,故雖首都淪陷,海宇騷然,率得轉危為安,金甌無缺。當斯時構難雖由亂民,而縱惡實由新貴。不懲禍始,從無媾和,強鄰有壓境之師,客軍無返鄉之日。瓜分豆剖,禍迫眉睫。而元惡當國,莫敢發言。我皇帝密上彈章,請誅首罪,頑兇伏法,中外翕然,和局始克告成,河山得免分裂,此功在匡國者二也。
“尋授任北洋大臣,其時風鶴猶驚,人心未靖,乃掃蕩會匪,萑苻絕跡,廓清積案,民教相安,收京津于浩劫之余,返鑾輿于故宮之內。遂復高掌遠蹠,厲行文明諸新政,無不體大思精,兼營并舉。規模式廓,氣象萬千。論者謂我皇帝為中國進步之先河,文明之淵海,洵符事實,非等虛詞,此功在開化者三也。
“革命事起,風潮劇烈,不數月間,四方瓦解,王室動搖,天意厭清,人心思亂。清孝定景皇后知大勢之已去,滿族之孤危,痛哭臨朝,幾不知稅駕之何所?斯時我皇帝即改玉改步為應天順人之舉,躬自踐祚,以安四海,夫誰得而議之者?乃獨恪恭臣節,艱難支柱,委曲維持,以一身當大難之沖,幾遭**而不恤。孝定景皇后乃舉組織共和**之至權,與夫保全皇室之微意,悉挈而付托我皇帝;始有南北議和優待皇帝之條件,人知清廷遜位之易,結局之良,而不知我皇帝之苦心調劑,固幾竭其旋乾轉坤之力也。于是南北復歸于統一,清室獲保其安全,四萬萬之生靈,弗陷于涂炭,二萬里之疆圉,得完其版圖,于雨風漂搖之中,而鎮懾奠安,卒成此共和四年之政局,國家得與人民休養生息,不至淪胥以盡,此功在靖難者四也。
“民國初建,暴民殃徒,攘臂四出,叫囂乎政黨議會,豗突乎官署戎行,挑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