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稱帝不惜賣國,而今吾人為了救國,非討袁不可。接著李烈鈞等紛紛發言,慷慨激昂。
二十二日晚上十時,昆明將軍行署(五華山光復樓)燈火輝煌,唐繼堯召集全省文武歃血為盟,擁護共和,興師起義,誓討國賊。
到者為:
蔡鍔、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張子貞、黃毓成、顧品珍、殷承獻、戴戡、陳廷策、劉法坤、成桄、孫永安、趙又新、楊杰戢、翼翹、葉成林、歐陽沂、何海清、馬為麟、吳和宣、盛榮超、鄧塤、唐繼虞、李沛、李友勛、徐進、馬驄、秦光弟、李修家、李朝陽、董鶴勛、趙世銘、李琪、胡道文、王伯群、李雁賓、庾恩旸等38人。
樓內氣氛肅穆,大家舉拳宣誓,其誓詞為:
“擁護共和,吾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同休戚,萬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誓畢,“各書本名,歃血為盟,三呼萬歲”。
十二月二十三日,云南發出了兩份電報,限袁世凱二十四小時內答復。一通是由開武將軍督理云南軍務唐繼堯和云南巡按使任可澄署名,一通是由蔡鍔和戴戡署名。
這兩份電報全文如下:
唐、任電云:“北京大總統鈞鑒:華密。自國體問題發生,群情惶駭,重以列強干涉,民氣益復騷然,僉謂誰實召戒,致此奇辱,外侮之襲,實責有所歸。乃聞頃猶籌備大典,日不暇給,內拂輿情,外貽口實,禍機所醞,良可寒心。竊維我大總統兩次即位宣誓,皆有恪遵《約法》,擁護共和,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億兆銘心,萬邦傾耳。《記》曰:與國人交止于信。又曰:民無信不立。食言背誓,何以御民。綱紀不張,本實先撥。以此圖治,非所敢聞。計自停止國會,改建《約法》以來,大權集于一人,凡百設施,無不如意。以改良政治,鞏固國基,草偃風從,何懼不給,有何不得已而必冒犯叛逆之罪,以圖變更國體。
“比者代表議決,吏民勸進,擁戴之誠,雖如一致,然利誘威迫,非出本心,作偽心勞,昭然共見。故全國人民痛心切齒,皆謂變更國體之原動力實發自京師。其首禍之人,皆大總統之股肱心膂。蓋楊度之籌安會煽動于前,而段芝貴等所發各省之通電促成于繼。大總統知而不罪,民惑實滋。查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令有云:民主共和,載在《約法》,邪說惑眾,厥有常刑,嗣后如有造作讕言,紊亂國憲,即照內亂罪從嚴懲辦等語。
“楊度等之公然集會,朱啟鈐等之秘密電商,皆為內亂重要罪犯,證據鑿然。應請大總統查照前項申令,立將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段芝貴、朱啟鈐、周自齊、梁士詒、張鎮芳、袁乃寬等即日明正典刑,隊謝天下,渙發明誓,擁護共和。則大總統守法之誠,庶可為中外所信,而民怨可稍塞,國本可稍定。堯等夙承愛待,忝列司存,既懷同舟共濟之誠,復念愛人以德之義,用敢披瀝肝膽,敬效忠告,伏望我大總統改過不吝,轉危為安。民國前途,實為幸甚!再者,此間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勸,以上所請,乞于二十四日上午十點鐘以前賜答。臨電涕泣,不知所云。謹率三軍,翹企待命。開武將軍督理云南軍務唐繼堯、云南巡按使任可澄叩。”
蔡、戴電云:“北京大總統鈞鑒:華密。自籌安會發生,演成國變,紀鋼廢墜,根本動搖,馴至五國警告迭來,辱國已甚,人心惶駭,禍亂潛滋。鍔到東以后,曾切詞披布腹心,未蒙采納。彌月以來,周歷南北,痛心召侮,無地不然。頃問抵滇,輿情尤為憤激,適見唐將軍、任巡按使漾日電陳,吁請取消帝制,懲辦元兇,足征人心大同,全國一致。鍔等辱承恩禮,感切私衷,用敢再效款款之愚,為最后之忠告。伏乞大總統于滇將軍、巡按使所陳各節,迅予照準,立將段芝貴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