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以為改革國體,不合事宜,至國民請愿,不外鞏固國基,振興國勢,民國憲法,正在起草,衡量國情,詳晰討論,當有適用之良規,是本大總統于國民之請愿,實欲納諸憲法范圍以內。
“制定憲法程序,既根于民國《約法》,則國體自在維持之中。旋經立法院據各省區公民及滿、蒙、回、藏公民王公等請愿書,建議政.府,或提前召集國民會議,或另籌征求民意妥善辦法,以為根本解決。
“本大總統咨復,以決定憲法為國民會議職權,俟復選告竣,召集開會,以征正確民意;蓋猶是以民國憲法為范圍之本意也。立法院復據全國請愿聯合會、全國公民代表團等再行請愿,開會議決,按《約法》第一章第八條中華民國主權本之國民全體,定以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國體,并議定《組織法》,咨請公布施行。
查立法院原咨稱本大總統咨復,辦法已定,不敢輕易變更,特以尊重民意,重付院議,僉謂民心之向背,為國體取舍之根本,該院議決投票,標明贊成或反對,各代表本有自由之權,是立法院為尊重民意而建立此項法案,本大總統自當如議公布。其時滿、蒙各王公及各省區文武官吏等,仍請速定君主立憲,情詞摯切,迫不及待。
“本大總統又以改革國體,事端重大,輕率更張,殊非事宜,但《約法》所載,中華民國主權本之國民全體,解決國體,自應聽之國民,惟令以督飭所屬,維持秩序,靜候國民之最后解決;是本大總統不肯輕聽急迫之請求,而兢兢以正確民意為從違,尊重國民主權之心,固可大白于天下。且迭有明令電諭,嚴誡各省區國民代表大會選舉監督等遵照法案,慎重將事,勿得急遽潦草,致生流弊,并特派大理院院長董康、肅政史蔡寶善、夏寅官、傅增湘、麥秩嚴稽查國民代表選舉不合法者,更正取消。本大總統尊重民意,務求正確,杜漸防微,尤無所不至。
“迨國民代表大會報送決定團體票數,全體主張君主立憲,又由各國民代表全體推戴本大總統以帝位,并委托立法院為總代表,吁請正位前來;本大總統以《約法》內民國主權本于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在國體自無討論之余地,惟于推戴一舉,自問功業本無足述,道德不能無慚。
“又以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于信義無可自解,特將推戴書送還,并令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而在本大總統則仍以原有之名義及現行之各職,維持全國之現狀,此不愿以帝位自居之心,昭然可見。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不諒鄙誠,迫謂無功薄德,為謙抑之過言,又謂當日誓詞,根于元首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于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為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而變遷,迫切吁請,使本大總統無可諉避,只得以創造宏基,事體繁重,不可急遽進行,致涉疏率,飭令各部院詳細籌備,籌備完竣,再請施行。
“本大總統所以借詞籌備,不即正位者;蓋始終于辭讓初衷,未嘗稍變也。本大總統以誠待物,凡各官吏之推戴,容有不出于本衷,各黨派之主張,容不免于偏執,及各監督之辦理選舉,各代表之投票解決,容有未臻妥善完備之處,然在當時惟見情詞敦摯,眾口同詞,本大總統既不敢預存逆臆之心,實亦無從洞察其用意。即今之反對帝制者,當日亦多在贊成之列,尤非本大總統之所能料及,此則不明不智,無可諱飾者也。
“滇、黔兵起,本大總統內疚不遑,雖參政院議決用兵而國軍但守川、湘,未嘗窮兵以逞,且憫念人民,寢饋難安,何堪以救國救民之初心,竟資爭利奪權之借口?而吁請正位,文電紛馳,特降令不許呈遞,并令提前召集立法院,冀早日開會,征求意見,以期轉圜。繼念萬方有罪,在予一人,苦我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