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他們是群眾運動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也就更加難得可貴。
武昌首義的發起者和領導者孫武,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辛亥五月初一,在長清里九十一號的機關,招集干部同志潘善伯、鄧玉麟、丁立中、彭楚藩、李春萱、謝石欽、梅寶機、牟鴻勛、高因群、鐘雨庭、馬驥云、錢蕓生、徐萬年、孟法臣,徐北賓、方興等開會,湖南焦達峰、黎意達、楊晉康等亦赴會。會上,決定本年冬季起義,以保定秋操后舉行。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此會決定也。”
時間推算,孫武說的這次會議,應當是寶塔會議的一個月之后。孫武手稿《武昌革命真像》記載,共進會在起義前十天,即十月一日上午十時,“各代表至德租界共和里十二號孫武病室會議”,重申“依五月決議案,請黎為都督”。
首義參加者胡祖舜也回憶說:“余議首義之前,蔣翊武曾一度提議元洪為未來都督之人選問題,眾議雖無任何決定,然亦無人反對,元洪之被擁為都督,非偶然也。”
有些人說,黎元洪是被臨時拉出來當這個大都督的,從以上首義參加者的回憶看,顯然不是事實。恰恰相反,首義的先賢們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如果隨便拉個人當這個大都督,就太褻瀆武昌首義的志士和黎元洪本人了。
至于黎元洪本人是不是知道此事,就不得而知了,有一點是肯定的,黎元洪是被動行事。
而在首義前的一段時間里,黎元洪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他在仕途上最好的時光,當屬張之洞在總督任上。黎元洪努力做事,充分得到了頂頭上司的認可、支持和欣賞。
張之洞調軍機處趙爾巽接任總督后,黎元洪的日子也還是不錯的。趙也是個干事的人,他也自然喜歡黎元洪這樣的,有真才實學又努力做事之人。
趙爾巽調離換上陳變龍后,黎元洪的日子就大不如從前了。做為官場中人,黎元洪也是有所短的。他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似乎是一個努力憑真本事努力做事應該得到的,其實不然。這里還要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碰上“明君”。有幸碰上張之洞、趙爾巽這樣的“伯樂”,“千里馬”才能一往無前。
陳變龍是那種很沒有自知之明之人,本來資質平平,但卻特別的自信。覺自己很了不起,簡直就是個天才,這個國家多少年里都出不了一個的天才。
我們常說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陳變龍還真不屬于這樣的人。他的自我感覺,可不是一般的好。一個人有自信,這不是壞事,自信總比自卑要好些。但什么事都有度,做過了頭,性質就會變。
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也就是了,可陳變龍不止如此,他還要求下屬整天捧著他。喜歡有一幫人,一幫什么本事沒有,就知道阿咿奉承吹吹拍拍之人,整日圍著他轉,整天歌功頌德,大唱贊歌。
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經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是很惡心的,但陳變龍就喜歡這口。別人越把他捧上天,他就越飄飄然,越覺得自己了不起了。
黎元洪不會做這樣的事呀,盡管他照樣兢兢業業,努力做事,卻不被陳變龍所欣賞。不但如此,陳變龍很多時候都覺得,黎元洪是看不起他,也就使他和黎元洪之間的關系,更加不睦。
而張彪就不一樣了,他在這方面術業有專攻。比如,陳變龍一到任,張標就下了功夫。聽說陳變龍喜好詩,就花了一百兩銀子,請人做了四首詩,頌楊陳變龍在別的任上的功德。這馬屁拍得恰到好處,張彪說這詩是他自己作的,實在是有感而發。
陳變龍也來了興致,當時大筆一揮,寫下“儒將風流”,高度贊揚了張彪的文采。
張彪那一百兩銀子沒白花,不久陳變龍就保奏他做了中軍副將。職務雖然沒變,級別升了。
張彪嘗到了甜頭,一發不可收拾。不久,陳變龍女兒過世,陳還是個很貪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