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黎元洪通過英國記者埃德溫在報紙上表明了態度:“敝人切望停戰,俾聯絡共和各省,確定繼續交戰或與立寵人土協商闡解決事宜。敝人始終期望了結自相殘殺,流血痛苦、毀壞財產之局面,以免遭致列強干涉。特聲明愿做出任何讓步,以確保停止殘殺。竊以為應由共和黨人與朝廷雙方宣布休戰,使雙方代表得以洽商。倘共和各省議決繼續交戰,敝人甘冒矢石作戰到底。”
我們已經知道,黎元洪這一態度的轉變,也正是袁世凱拿下漢口和漢陽所要達到的目的。
袁世凱如愿了。
其實,不光是黎元洪,就是蔡濟民、吳兆麟、張振武、蔣翊武、孫武等人,也知道武昌城是守不住的,他們只是要戰斗到最后一刻,與武昌共存亡。“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們是想用流血犧牲,為共和“架橋鋪路”。
正如我們前邊所說,就在武昌城馬上要失守之時,勢如破竹的北洋軍突然停止了進攻。蔡濟民、吳兆麟、張振武等人都搞不清狀況,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北洋軍會派來求和的代表。
對陣的雙方,一般都是戰敗方主動提出求和的,比如在對外作戰中差不多是屢戰屢敗的清政.府。戰勝方、優勢方怎么會主動求和,幾個人都不敢相信,但這是真的。
十二月一日下午五時,英國人盤恩在孫發緒的陪同下,急匆匆的趕到軍政.府的洪山總司令部。
孫發緒,字莼齋,又號琴齋,遠公,安徽桐城人,這也是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國后曾先后主政山東和山西,閻錫山在山西就是接任的他。他也是支持黎元洪和袁世凱的民社組織的主要發起人。
孫發緒善書法,兼工詩詞。早年曾入皖府任朱家寶幕僚。
這時正被委任為軍政.府顧問,深得黎元洪的重用和信任。
盤恩是漢口萬國商會的會長,他是受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指派,而葛福則是受英國駐中國公使朱爾典之托。盤恩手里拿著一份停戰協議,只要軍政.府蓋上大印,這協議便立刻生效。
有這樣的好事,能不同意嗎?但是,問題是大印不在,被黎元洪帶到葛店去了。
在司令部接待盤恩的是蔣翊武和吳兆麟二人,盤恩對二人說:“貴部自舉事以來,極為文明,秋毫無犯,我等十分贊賞,目前,武昌城內天天遭受的炮擊,城內百姓痛苦萬狀,有鑒于此,我們約各國駐漢代表共同會商,建議雙方暫且停戰三日。
“現在清軍方已經同意停火,我特來武昌面謁黎都督,通知此事,只要將我帶來的公文,蓋上黎都督的大印,停火就能生效。”
蔣翊武從盤恩手里接過停火協議,快速的瀏覽了一遍,點點頭交給了吳兆麟。
吳兆麟看得仔細一些,只見協議書寫道:“一、停戰時各守現據界限,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二、停戰期限,定于十月十二日(公歷十二月二日)早八點至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早八點,計三日,兩軍不得在此期間開戰。三、軍艦不得借停戰之期泊近武漢南北岸,以占領優勝地位。須至青山以下停泊,至停戰期滿為止。四、停戰期兩軍不得添兵修壘及一切補助戰力等事。五、停戰之約須有領事館畫押為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約。”
蔣翊武和吳兆麟交換了一下眼色,覺得這個協議完全可以接受。但兩個人都知道,難辦的事在于黎元洪的大都督大印被他本人帶走了,能跟人家說黎元洪帶著大印跑葛店去了嗎?
蔣翊武腦袋活,他給吳兆麟使個眼色,暗示大印的事他來想辦法,讓吳兆麟先把人穩住。
兩個人有個共同擔心,生怕這天降的好事過期作廢。
吳兆麟反應也很快,搪塞說:“我們的黎都督因為城內大火,臨時搬到劉公祠辦公。離這有十幾里路,我們這就派人去取印。請幾位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