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便有了,南京各省代表,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的決議。
人還是那二個人,正副的位置變了,黎元洪滿意了,回電表示“元洪伏思,大元帥原為組織臨時政府刻不容緩之策,黃君克強宏才碩畫,自足勝大元帥亡任,乃謙讓不居,屢推元洪承乏。亢洪才識平庸,伺敢當此重任?然勘電所載,苦大亢帥不在臨時政府時,即以副元帥代行其職務。既有此明文,亢洪始順代表諸公之請,承受大元帥名義,即委任副無帥執行大元帥一切職務。”
原來,黎元洪也是個權欲心很重之人,他現在已經拉開架勢,問鼎更高權力了。這個大元帥他還真想當,只是又想當大元帥,又不想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算徒有虛名,也要把這大元帥抓在手里,委托副元帥黃興代自己執行大元帥的職務。
黃興也有脾氣呀!讓你當副的你不干,給你正的你又不管事,拿別人當傻子嗎?
黎元洪和黃興都遲遲不到南京上任,南方各省仍然是無人領軍。幸好不久中山先生回國,使這個難題終于得到解決。
后來也有過南北議和談判地點之爭,湖北同樣沒爭過上海。
由于失去了主導權,南京臨時政府組成時,除黎元洪獲掛名副總統外,其余首義元勛,無一受到重用。
前面提到了,蔡濟民、蔣翊武、張振武、吳兆麟、吳醒漢在臨時政府均榜上無名。
孫武到上海活動,想給自己謀個軍務次長的位置,結果沒人理睬,失望至極。
籌建臨時政府時,中山先生剛從海外歸來,對國內情況不了解,人事安排多由黃興說了算。
當時,湖北籍議員劉成禺等向孫中山建言“宜寵異武昌諸將,勿令怨望。”
但黃興對首義諸公有成見,拒絕推介,中山先生也沒引起重視。
在此期間,于佑任曾專門訪問黃興,提議應考慮武昌首義的同志,但黃興一意孤行。
武漢的革命黨人當然不滿,諷刺南京臨時政府是“敗將逃官,沆瀣一氣。”
當時,還有一些在南京的鄂籍軍官,如湖北沔陽人唐克明,陽新人石星川,營岡人夏占奎,本也指望能得個一官半職的,沒想到都一無所獲。
對臨時政府用人不滿的人紛紛聚集到了孫式周圍。
鄂籍的議員劉成禺聯絡這些失意的黨人和政客,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底在上海成立民社,拉起了與同盟會對抗的大旗。
那么多人提醒,中山先生沒能引起注意,黃興了解情況,但又固執己見。革命離成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為了這些有今天而未必有明天的臨時的職位,革命陣營卻分裂了。
民社與同盟會,無論在綱領,訴求和奮斗的目標都沒什么大的分歧,但是,只要是一方的主張,另一方大多就會反對,所謂,為了反對而反對。
可謂。江山還沒打下,就急于坐江山。革命尚未成功,黨人已經因爭權奪勢而分裂,實在是令人嘆息。
那時,湖北人黃侃為上海《民生日報》經理,于是,《民生日報》便成了民社的喉舌。攻擊同盟會,成了這個日報的一大特色。
比如,民社一成立該報就發表劉璦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非同盟會之中國,由來革命之功,黎君創其始,袁君終之也。除此二君成功之外,國民不與焉……”
把創立民國的功勞,歸到了黎元洪和袁世凱身上。
同盟會的報紙不能不反擊,這也就更加劇了二個政黨間的矛盾。
民社的發起人除孫武和劉成禺外,還有黎元洪、藍天蔚、譚延闿、王正廷、朱瑞、張振武、吳敬恒、寧調元,孫發緒等。
民社眾人推舉吳稚暉為總干事。
吳稚暉(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