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三年,陸皓東與尢烈、鄭士良、程奎光、程壁光等參加孫中山在廣州廣雅書局南園抗風軒召開的會議,醞釀創立革命組織——興中會。一八九五年他協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
他親手繪制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為掩護革命黨人不幸被捕。在獄中遭受嚴刑逼供,寧死不屈,當庭奮筆疾書,痛斥清政.府腐敗、投降賣國。
豪言道:“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
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七日英勇就義。
孫中山后來稱譽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同盟會成立后,曾專門討論過將來的國旗問題,孫中山主張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
武昌起義,湖北革命黨人打出了“鐵血十八星旗”。紅底黒星,紅色代表血,黒色代表鐵,十八顆星代表當時的十八個省。意思是用鐵與血的精神,解放中國。
后來 上海方面打出了五色旗。有五種顏色組成,五種顏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當時,人們還不知道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講五大民族,廣義就是所有民族,是講民族的大團結,沒有只認這五個民族,而排斥別的民族的意思。
隨著武昌首義后各省的紛紛光復,因為沒有統一的旗幟,大家打出的旗幟五花八門。
為了尋求統一,一九一二年一月九日,武昌方面電請南京政.府統一國旗。代行參議院職權的各省代表會,對國旗式樣進行了討論。
江蘇代表主張用五色旗,湖北代表堅持用鐵血十八星旗,福建代表則提出青天白日旗最好。
大家爭論不休,又各堅持己見,最后進行表決,多數人的意見是用五色旗。
那個時候,不少人還很狹隘地把反滿的口號掛在嘴上,參議院多數人推出五色旗,重視民族團結和平等,這是很了不起的。
由于湖北的代表在決議做出后,仍然堅持使用鐵血十八旗,受湖北影響,福建也不放棄自己的意見。參議院為平衡兼顧,在決定五色旗為國旗后,決定鐵血十八旗為陸軍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
孫中山更青睞青天白日旗,認為以五色旗做為國旗而覺得“未免失體”,同時也指出用顏色代表民族,取義也不夠確切。請參議院對國旗決議進行復議,但遭至參議院的拒絕。
孫中山盡管不愿意,但受限于《中華民國組織大綱》的約束,只能按參議院的決議執行。
五色旗一直用到一九二八年,北洋政權的覆滅。國民黨取得政權后,把青天白日旗確定為國旗。
關于定都之地,不但袁世凱和南方革命黨人,各揣心腹事,參議院議員的意見也是不統一的。
有人主張定都北京,有人認為南京是最佳之地,湖北方面則認為武漢的地理位置在國之中部,是國都的最好選擇。
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投票表決,結果北京獲二十票,南京獲五票,武昌獲二票,天津獲一票。
這結果和南方革命黨幾個領袖人物的意見相左,孫中山、黃興大為震怒。他們召集議員中的同盟會員開會,統一立場。
第二天,孫中山依法要求對國都地點進行復議。
黃興親赴現場,對議員進行威脅,下令翻案,威脅:“否則吾將以憲兵入院,縛所有同盟會員。”
看來,即便黃興這樣的民主共和的斗士,當民主的結果不遂其心意時,也會對民主興討伐之師,也會把民主當成負擔。
經吳玉章等人在底下反復疏通,最后以十九票贊成,十七票反對,勉強通過了定都南京的提案。
吳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榮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