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不僅提出問題,也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他指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軍人干政的問題,必須地出路在于軍民分治。
他一片赤誠地表示:“元洪不才,當先率鄂中軍界為天下倡。”
袁世凱是小站練兵起家的,沒有能征善戰的北洋軍,袁世凱能有今天嗎?毫無疑問,袁世凱是憑軍事實力柄權的最大受益者。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袁世凱,極力支持黎元洪關于軍民分治的動議。承諾“參議院開,即當首提此案”。
袁世凱所以這樣,還真不是故作姿態,原因很簡單,身份和地位變了,他現在正為各地的革命黨人擁兵自重鬧心呢!
但是,黎元洪關于軍民分治的意見,遭到同盟會都督李烈均、譚延闿、胡漢民、柏文蔚等人的堅決反對和抵制。
因為武昌首義后,各地建立的都是軍政.府,這些人是靠槍桿子取得政權,是即不想放下手里的軍權,又怕失去行政權。其他各省也多多少少有這一類的想法。
由于遭到大家的反對,黎元洪的這個利國利民的想法,還沒實行就“胎死腹中”。
誰人多槍多誰說了算,誰實力強誰有理,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國家和百姓是飽受了軍閥混戰和戰亂之苦。
回過頭來,想到黎元洪說過的話,不能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
只是,想法是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只是,從靠實力打天下坐天下,到靠民主法制立國,是需要走很長的路的。不過,就是在當時,黎元洪的這些可貴的想法,也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共鳴,從而使得黎元洪更加獲得好名聲。
當時的人們,有“孫(孫中山)黃(黃興)袁(袁世凱)黎(黎元洪)”為開國四杰的說法。黎元洪雖排在最后,但好像名頭反而更響,更受尊重,大家都把他視作“忠厚長者”,是一個穩健可靠之人。
黎元洪聽到這些說法后,誠惶誠恐,多次謙虛地表白:“沈機默運,智勇深沉,洪不如袁項城(袁世凱);明測事機,襟懷恬曠,洪不如孫中山;堅苦卓絕,一意孤行,洪不如黃善化(黃興)?!?
章太炎老先生,對黎元洪尤其偏愛。
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他到武漢觀光,面見了幾次黎元洪,黎元洪留給他的印象極佳。那個時候,黎元洪已經當了半年的副總統。
章老先生回北京后,在《新紀元報》上發表這次武昌之行的觀感。
文章寫道:“黎公(黎元洪)年四十九,體干肥碩,言詞簡明。秘書、參議衣服不華,每日至黎公座次關白文件,一席之間八九人,皆執連柄蒲葵扇,黎公亦時握焉。其穿著西裝制服,以粗夏布為之。自大都督以至州縣科員,皆月支薪二十元。”
起義前,黎元洪月薪五百元,是當大都督和副總統薪金的二十五倍。
章太炎有個外號,叫“民國禰衡”。因為他誰都敢罵,被譽為三國時擊鼓罵曹的禰衡。民國的諸名流,幾乎都挨過章老先生的罵,唯一一個被他一直稱頌的人,便是黎元洪。
新型國家建立,國家體制為“民主共和”,國號為“中華民國”,大家的認識是統一的。但是,在國旗和國都地點上分歧很大。
清廷如果有所謂國旗的話,就是所謂的龍旗。三角形,黃底龍飾,也稱為黃龍旗。
一八九五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第一次起義時陸皓東做了面旗幟,叫作“青天白日旗”,寓意光明正大,自由平等。
陸皓東(1868年9月30日—1895年11月7日),本名陸中桂,字獻香,號皓東,廣東廣州府香山縣翠微鄉人(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一八八六年,陸皓東赴上海入電報學堂學習,二十三歲畢業后先后任上海電報局譯報員、蕪湖電報局領班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