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wèi)答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黎元洪插話:“昔人已乘黃鶴去,孫君今登黃鶴樓。”
逗得大家一陣大笑。
中山先生看到武漢被長江和漢水隔成三地,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想法。自言自語地言道:“要是有一天能在江底挖一條隧道,把三鎮(zhèn)連在一起,該有多好?”
黎元洪在一旁馬上附和:“好主意!好主意!”
遂叫人取來筆墨,清中山先生以“開挖隧道”為題,寫一條幅以激勵后人。
中山先生略思索了一下,題筆寫下:“溝通大洋之頂水點。”
中山先生在武昌逗留期間,除與黎元洪進行幾次長談外,還應邀在同盟會湖北支部,武漢報界聯(lián)合會發(fā)表演講,在同盟會支部發(fā)表演講時,對于黎元洪關于將武昌做為國都的建議給予了回應。
他說:“欲求鞏固安全之策,非遷都南方不可……就南方而論,又有南京、武昌之爭,而兩地相交,乍看起來,好像沒什么區(qū)別。然而樞軸總攬水陸交通,西連巴蜀、滇黔,北控秦晉伊洛,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此中關系非同小可,希望大家認真研究。”
中山先生的這番話,黎元洪和湖北的這些人聽著,是很受用的。
中山先生于十二日離鄂去滬,臨行前給報界聯(lián)合會寫信一封。言道:“聯(lián)合會諸君大鑒:……文于武昌首義之地,心馳已久,故中道來鄂,既得承黎副總統(tǒng)之大教,且與我鄂中父老昆弟周旋于一堂。慰百戰(zhàn)之辛勤謀建設之端緒,誠知非數(shù)日間所能竣事,只愿以最鍛之時間,慰向來之渴望,其不盡之情,留待他日重來,再作詳述。報界諸公,當不此匆匆見責也……臨楮神馳,肅此侯撰安!孫文謹啟。”
中山先生此次武漢之行,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黎元洪及官方的盛情接待固然讓他感動。而更使他心潮澎湃的是,鄂之底層民眾的熱情和擁戴。
一個為民著想的,把老百姓記在心底的人,是會得到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愛戴的。而來自人民群眾的愛戴,也能更使領袖人物對民眾更深懷敬畏之心,所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一次,孫中山和黎元洪個人也結下了深厚情誼。兩個人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后來,黎元洪第二次從大總統(tǒng)的位置上下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中山先生為安慰黎,特派汪精衛(wèi)請黎元洪到廣州敘舊。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偕夫人宋美齡北上,途經(jīng)天津,在張園小往。黎元洪獲知后,即遇李根源前往拜會。
中山先生此時已重病在身,兩人再次見面,百感交集,豈料這次見面竟成永訣。
翌年,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黎元洪聞此噩耗,異常悲痛。持在自己天津的家中設靈堂祭奠,親自日夜守靈,使天津各界人土得知此事后大受感動。
這是兩個性格迴然不同的人,一剛一柔,一張楊一沉穩(wěn),一放蕩不羈一不露聲色……他們這對偉人的友情,被很多人所稱道。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剛柔并濟吧。
黎元洪提出的軍民分治的政策,因遭到南方革命黨人的幾個都督,李烈鈞、譚延闿、胡漢民、蔚文柏等人的反對,袁世凱無法推行。中山先生離開鄂后,黎元洪不忘先生“社會革命”的重托,決定在湖北,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身體力行推行“軍民分治”,在他看來這肯定是利國利民之策。
他的做法是,將總攬大權的軍政.府撤消,代之以平行設置的都督府和民政各司其職,互不干涉。
行政管理總需要富于管理經(jīng)驗的人來擔任,民政長黎元洪選中了晚清老臣樊增詳做湖北的民政長。
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云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