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時,北京的國會飽受摧殘,議員們紛紛南下,聚集上海的不下二百余人。西南護國運動開始后,旅滬的國會議員也為之聲援呼應。袁死后黎繼總統,《約法》恢復,國會重行召開,原來南下的議員們陸續回到北京。
民國五年八月一日,國會在北京舉行第二次常會開幕典禮,參議院議員到一百三十八人,眾議院議員到三百一十八人。
參議院仍由王家襄、王正廷為正副議長,眾議院仍由湯化龍、陳國祥為正副議長,臨時公推王家襄為主席。
黎元洪總統及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財政總長兼外交總長陳錦濤,交通總長兼內務總長許世英,教育總長范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海軍總長程璧光,同時蒞會。
大總統黎元洪依照民國二年公布之“大總統選舉法”第四條,鄭重宣誓。
誓云余以至誠遵守憲法,執行大總統之職務。
黎同時致詞“天佑吾華,政局聿新,經緯萬端,宜叩眾意。議會諸君子為國民所選舉,其于民生國計,籌之熟矣。方今時局艱危,正賴賢豪補救,望諸君子一心一德,無黨無偏,以法治為指歸,立憲政之基礎。國運昌隆,政象清明,皆將于諸君子是賴。元洪不敏,忝膺重寄,惟竭至誠,從諸君子后,冀有造于家邦。躬蒞盛會,無任歡欣,謹賀一言為民國議會祝”。
肯定的說,在實行民主、言論和結社自由方面,包括政黨活動和社會輿論監督政府等,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當屬民國之初。
這期間,革命黨人擁有相當的軍政實力和革命聲勢,他們努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使中國的社會為之一新,民主的氣氛極為為濃厚。幾百個社團、幾十個黨派群起紛立,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
據統計,至二次革命前,全國報紙總數近五百種,銷售數量達四千二百萬份。其中新創辦的報紙,北京約有五十余種,居最多,上海次之,有四十多種,天津、廣州分別為三十五、三十種。
不僅擁袁的報刊,而且制袁、反袁的報刊也都可以公開出版發行,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馬克思的學說,亦允許見諸報端或公開演講宣傳。國民黨背后資助的報紙,如上?!睹駲鄨蟆返取盁o日不罵項城”,當時也未遭到封閉捕殺之禍。
所有這些不但沒有威脅袁政府統治,反而大多成為擁護袁政府,支持袁鎮壓“二次革命”的重要力量。不但如此,多年后以后,有很多人回憶起這段時間仍特別留戀,以此作為袁世凱的政績。
袁世凱末期之所以敢于稱帝,就是因為他已把民國成立后政治生機逐漸地斬斷,從而也最終使其自己走上末路,所謂事與愿違。
民初的政黨活動,自癸丑二次革命后即銷聲匿跡,甚至連推翻清朝,創建民國的國民黨亦被迫轉入地下活動。開國人物如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于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孫、黃二公,有的難逃厄命如陳其美被刺殺。一直到護國運動開始以后,政黨活動才開始在西南和東南各省重行恢復。
到民國四五年間,政黨活動仍比較沉寂,當時夠得上稱為政黨的,也只有下面三個
一、中華革命黨,自癸丑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皆避居海外,國民黨亦被袁所解散。孫中山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于是,孫中山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孫中山手書的《中華革命黨總章》提出了該黨綱領,明確規定本黨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制統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