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的去世,黎元洪悲痛異常,于十一月十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四日、十二月二十一日四次以大總統命令,對蔡鍔進行表彰,并決定舉行國葬。
蔡鍔之喪,全國唁祭,其祭辭和挽聯可傳者甚多
孫中山先生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里間關馬伏波。
梁啟超
知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慟而誰為?
康有為
微君之躬,今為洪憲之世矣;
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
唐繼堯
所至以整軍保民為要圖,眾論之歸,大將慈祥曹武惠;
平時惟讀書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憂樂范希文。
丁懷瑾
成不居首功,敗不作亡命,誓師二語,何等光明,故一旅突興再造共和;
下無逞意見,上無爭利權,遺書數言,如斯深切,問舉國朝野奚慰英靈?
小鳳仙的挽聯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的兩副挽聯,當時傳遍都下。
第一聯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第二聯是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美人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蔣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電回國,電文說
“一年以來,公惡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傷其神。臨終之際,猶以未能裹尸為恨。然蔡公身雖未死于疆場,實與陣亡者一例也。”
蔡鍔生前對于“治蜀”并不是沒有抱負,只因為他在護國起起義時已有言在先,必功成而身退。或許,他是以“不爭權利為天下倡”,所以力辭川督。在他給他的老友丁懷瑾函中,曾就“治蜀”一事表示如下的意見
“蜀雖可為,但民情澆薄,絕不適于從軍。若專用外軍,屏絕土著,則主客之勢互不相容,終成水火矣。弟嘗與兄論治蜀非假以十年時光不可,其始也臨以雷霆萬鈞之力,芟夷斬伐,不稍姑息,亂根既盡,民氣漸蘇,乃噓以陽和之氣,培植而長養之,殊盛業也。”
丁懷瑾(1879 一1956 ,字石生,晚年又號石僧,鐘英丁家莊人。曾就讀大理西云書院,繼又赴昆明入云南高等學堂肄業,接受了新知識。
一九零三 年丁懷瑾變賣家產,西走緬甸,親眼看到緬人亡國的慘痛,于是決定剪發易服,東渡日本留學。一九零四 年由仰光乘船至橫濱轉東京,先入志成中學,后考入日本政法大學,是賓川最早的留日學生。
一九零五 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同盟會,經張繼、呂天民的介紹,丁懷瑾加入同盟會,擔任東京支部長。
一九一一 年辛亥革命發生后,留日革命志士紛紛返國。丁懷瑾與志同道合者組織“敢死隊”,在上海攻占江南制造局,救出陳其美,并推舉陳為滬軍都督。丁懷瑾在先鋒隊任參謀。接著又與蘇、浙、滬合組聯軍,直搗南京,擊潰張勛保皇軍。
民國建立,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丁懷瑾被任命為社會教育司司長。袁世凱竊國陰謀日益暴露,丁懷瑾再度赴日本,并在《 民吁報》上號召各界討袁。
袁世凱稱帝,云南首倡護國起義,丁懷瑾又從日本回國,參加蔡鍔護國第一軍,入川擔任軍需。滬州納溪之役,與北洋軍鏖戰四十八日,糧餉從未發生匾乏。蔡愕就任四川督軍時期,有關外交事項丁懷瑾多有參贊。繼任富順縣長,頗有政聲。
有人或許認為,這個時候的蔡鍔已身患重病,是身體情況已不允許他才辭去川督的。如果真這樣的認為,恐怕是錯了。因為不到最后時刻,幾乎沒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