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陸軍部次長田中玉、巡警總監吳炳湘公開否認是討論復辟。
電云“勛在前清受恩深重,而袁大總統二十年知遇之感,尤非恒泛,故居常每對人言,君恩不可忘,知遇之感不可負,第此純系私感。至大勢所趨,則勛素以國家為重,萬不肯以一毫私見屬于其間,今者國家多故,變出無常,適勛邀集各省代表在徐集會,并有謠傳謂勛主張復辟,實無其事。勛蒸印。”
參加徐州會議的原來只有奉、吉、黑、直、豫、晉、皖七省代表,會議后張勛繼續吸收各省北洋軍閥參加,因之九省同盟及十三省區大同盟的傳說盛行一時。
加入同盟的軍閥,盡管抱有各種不同的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利用這個同盟來保障個人的權利和地位。
除了參加的軍閥而外,還有帝制派和政治陰謀家在幕后興風作浪。他們也各有目的,有的企圖推翻共和制度,以便恢復舊制度,有的則是利用軍人作為政治斗爭的武器。
除徐州而外,天津也是一個策動政治陰謀的大本營,不時的傳出推舉段祺瑞為副總統、以徐世昌為內閣總理以及驅逐黎元洪、擁戴溥儀復位的各種不同主張。
天津、徐州之間經常有秘密人物往來,傳說徐世昌也曾秘密到過徐州。
八月間,眾議院議員趙炳麟提出軍人不得干涉議會案,張勛就聯合多人通電予以痛斥。九月間,眾議員陳允中等質問督軍同盟的問題,張勛等又有第二次排斥國會的通電發表。
督軍團在北京胡作非為,一會兒主張對德宣戰,一會兒贊成包圍議會,最后又干涉立法。可是,這個最好出風頭而又最好發議論的大督軍張勛,此時卻在一旁不發一言,不做一事。
有一天,黎元洪忽然想到了他這個老粗是反對對德宣戰的,又是個不愿擁護段內閣的,倘能把他拉到自己的陣線來,豈不是可壯己方聲威,于是請李經羲聯絡張勛。
李是前清時代的云貴總督,洪憲皇朝嵩山四友之一,蔡鍔和張勛都是他的老部下。李推薦江西籍國會議員郭同到徐州連絡。
與此同時,段祺瑞也看中了張勛,想從他那里得到支持。段估計張有兩件事可引為同志,第一痛恨國會,第二輕視總統。于是段派徐樹錚秘密到徐州,試圖聯合他共同對付黎元洪和國會。
張對兩方人都不得罪,也都是好言敷衍。在他看來,解散國會是絕對贊成的,驅逐總統亦無不可,可是假若兩者之目的是擁段,他才不愿為此出力。他只是想的是想利用府、院之爭,國會與內閣之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張勛的目的是什么呢?
當北京城發生府院政潮和督軍團要挾解散國會的時候,外間就傳出清室復辟的謠言。大家以為這只是一個謠言,實際,復辟不是一種謠言。復辟的主角就是張勛。
張勛以一個北洋系的外圍而虎踞江南,袁世凱在日也讓他三分,可見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民國成立了五六年,他和他的部隊留著辮子,影響很壞。袁世凱曾經幾次要求他和他的部隊剪掉辮子,但他根本不理,照舊我行我素。
他有他的政治主見,就是忠于清室,時刻想著恢復大清江山。
當北京城內發生府院糾紛,以及督軍團大鬧北京城時,他正緊羅密鼓地策劃清朝復辟,日本報紙對此都有揭露,可是一般人都未引起重視。大家以為袁世凱有那么大力量,一搞洪憲帝制就一敗涂地,則誰還會傻到走袁的覆轍!
至于張勛呢?不知是他聽了哪位謀士的“高見”,還是自己悟出來的;竟斷定袁稱帝失敗,是因為在北方失去馮國璋,在南方失去陸榮廷。
他認為如果袁當時得到馮國璋的支持,北洋派就不會解體。袁也有足夠的力量對西南用兵,以武力統一中國,完成帝業;如果陸榮廷不在廣西舉兵反對帝制,蔡鍔所率的護國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