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復辟時,廣東省長朱慶瀾曾派人到上海和孫中山聯系,愿意以廣州為護法的根據
地。
朱慶瀾(1874—1941),字子橋、子樵、紫橋,原籍浙江紹興錢清鎮秦望村,出生于山東濟南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朱慶瀾此君一生做了很多好事,當是民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
父朱錦堂,游幕山東,為歷城刑名師爺,朱慶瀾生于任所。其六歲喪父,十四歲喪母,自幼孤貧力學。十七歲,為治理黃河河工。
后隨友赴東北,投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部下,深受賞識。
歷任三營統領,鳳凰、安東知縣,東三省營務處會辦、陸軍步隊第二標標統、陸軍將校研究所充督練公所參議等。
清宣統元年(1909年),趙爾巽調四川總督,朱慶瀾隨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協協統、陸軍第十七鎮統制、陸軍副都統銜。
此間,他與同盟會員程潛等編練的新軍,成為西南主要軍事力量。
武昌起義,他響應革命,宣布四川獨立,被推為四川大漢軍政府副都督。后因巡防隊索餉嘩變及川籍軍人反對,不得已離川。
民國元年(1912年),任黑龍江督署參謀長,一九一二年,被袁世凱聘任為臨時總統軍事顧問。一九一三年十月后改任黑龍江護軍使兼署民政長、巡按使、黑龍江省將軍。
民國五年七月,被段祺瑞任命為廣東省長。
民國十一年,應張作霖之邀,重返東北,任東北特區行政長官兼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將鐵路沿線俄人所占一百多萬畝土地全部收回。
民國十四年辭職。此后長期從事慈善救濟與抗日救亡事業,先后任華北慈善聯合會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長等職。為賑災奔走呼號,不辭勞瘁。
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后,聯絡各界人士,組織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后援會,自任會長,積極募款支持東北義勇軍。次年,日軍進攻上海,又向國內外募捐,并承擔宣傳、醫療、運輸等工作,支持十九路軍抗日。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馮玉祥、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即送去銀元十萬,以充軍餉。
抗戰以后,在陜西創立黃龍山墾區,收容難民達五萬余人。
生前關心桑梓,出資創辦漁后小學,招收本村兒童免費入學,并為家鄉修路,福澤鄉里。
七月十日孫中山率領應瑞、應琛兩艦到汕頭,十三日派章炳麟先到廣州接洽。
廣東內部雖然復雜,可是對孫中山都還歡迎。孫于七月十七日到廣州,廣東督軍陳炳焜和省長朱慶瀾都到江岸歡迎。且在黃埔公園舉行了歡迎大會。
孫中山在歡迎大會發表演說中有這樣的話“段祺瑞引用段芝貴、倪嗣沖這些復辟派做討逆軍統帥,以逆討逆,忠奸不分。今天的中國,不是復辟與共和之爭,而是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今天真復辟者少,假共和者多。”
這到是一針見血的話。
七月二十二日程璧光和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自吳淞率領所屬艦支開赴廣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同行。
就是這一天,他們由海軍艦隊發出宣告,通電自主。他們提出維護《約法》,恢復國會,懲辦禍首三項主張。并稱自《約法》失效,國會解散之日起,一切命令無所根據,應視為無效,亦不承認發布命令之北京政府。這是孫中山與駐滬海軍事先約好的。
海軍第一艦隊南下護法,這使段祺瑞在北京大為震動。他開始嘗到任性妄為,無視國會和約法和趕走黎元洪的苦果。不過,段祺瑞這樣自負的人,恐怕是永遠認識不到這一點。
段內閣采取措施緊急應變,立即調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