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襲取大埔、三河壩,將粵軍南北割裂,進而各個擊破。
此時,陳炯明與方聲濤之間已出現(xiàn)隔閡,滇軍隔岸觀火,消極怠戰(zhàn)。粵軍右路兵少力弱,餉彈不繼,在閩軍臧致平旅的反擊下,放棄黃岡,退守汕頭。
陳炯明急調(diào)許崇智之左路軍一部增援,企圖趁臧旅立足未穩(wěn)之際,收復(fù)黃岡。不料閩軍右路又乘虛而入,攻占永定,許崇智部退守巖前;粵軍中路防線也被浙軍突破。
激戰(zhàn)日余,粵軍在初期攻取的閩西南要地又全部喪失。接著,閩軍左翼前鋒深入到汕頭一帶,其中路已突破峰市,進逼大埔。粵軍被動挨打,形勢岌岌可危。
此時,陳炯明此時對北洋政府已有“內(nèi)附之意”。一面消極防御,節(jié)節(jié)退守,一面暗向北軍傳遞函電,以示妥協(xié)。
但是,這時北軍在軍事上迭獲勝利,氣焰正盛,對陳炯明“內(nèi)附”之表示置之不理,擬乘其斗志動搖之機,“一擊破之”。于是閩浙軍隊繼續(xù)窮追猛打,并以主力從左翼楔入粵境,于七月十八日攻占大埔,威脅粵軍總指揮部駐地三河壩。
在此危急時刻,孫中山再次寫信給陳炯明,向其分析敵我形勢后指出“兄身當敵沖,后援難恃,強敵在前,所部又餉械俱乏,處此局勢,萬難操全勝之算,若審慎求全,則我之兵力有限,敵之增援無窮。為兄今日計,惟有奮力前進,冒險求勝,規(guī)取閩中”。
孫中山一面反復(fù)勸導(dǎo)陳炯明,一面派廣東軍政府參謀部長呂公望(原浙江督軍),赴前線策動浙軍倒戈起義,分化瓦解北軍。
陳炯明見“內(nèi)附”之意不被北軍理睬,當面敵軍又步步進逼,不得不重新組織兵力,從軍事上尋找出路。
七月二十三日,他將右路之洪兆麟支隊調(diào)至中路,增強三河壩一線防御力量。八月初,陳炯明集中中路粵軍反攻大埔,以一部兵力從正面仰攻,分兵一部由漳溪下游攻敵側(cè)背。經(jīng)兩晝夜激戰(zhàn),閩軍不支,棄城潰逃。這時,駐守饒平的浙軍第一團團長陳肇英,在呂公望等人的策動下率部起義,成立“援閩浙軍”總司令部。
浙軍師長童葆暄倉皇率部撤離前線,退往廈門。粵軍乘勢全線反攻,右翼鄧鏗部連克詔安、云霄、漳浦等城,直逼漳州。左翼許崇智部乘勢向閩西進攻,連占武平、上杭、龍巖等地,與主力部隊會攻漳州。
八月三十一日,粵軍攻克漳州,繼而向廈門推進。李厚基驚慌失措,逃回福州。
九月十二日,李致電段政府,報告閩軍處境危急,請辭閩浙援粵軍總司令職。
段政府一面電令李厚基堅守待援,一面急調(diào)北軍從三路援閩贛省抽調(diào)軍隊開赴上杭,浙省增派軍隊馳往廈門,海軍派艦隊進入廈門海面。
十月三日,軍政府任命陳炯明為福建省宣撫使兼攻閩軍總司令。
十一月,粵軍與閩浙聯(lián)軍在福建前線劃界停戰(zhàn)。
龍濟光同張勛一樣,是反動愚頑的“怪物”之一。在護國戰(zhàn)爭后期,面對滇桂軍的強大軍事壓力,龍濟光走投無路后由黎元洪出面調(diào)解,才得以兩廣礦務(wù)督辦名義率殘部移駐瓊州。龍在瓊州招兵買馬,企圖卷土重來,重作廣東的土皇帝。
護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段祺瑞調(diào)動北軍進攻湖南,龍濟光認為時機已到,表示愿充攻粵前驅(qū)。
他調(diào)門很高“惟冀鈞座排除群論,速定方針,……濟光秣馬厲兵,敢憚?wù)骺槨8鲗㈩I(lǐng)枕甲請纓,勿灰其氣,望鈞座有以策厲之。”
北京政府也很賞識龍濟光這只鷹犬,于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八日,任命龍為兩廣巡閱使,令其出兵攻粵。
龍濟光受命后,立即以所部二萬余人分三路進攻
李嘉品為第一路司令,擬從陽江登陸,經(jīng)合山、恩平進圖廣州,并控扼西江中段,斷絕桂粵聯(lián)系;
段爾源為第二路司令,馬存發(fā)為第三路司令,擬從海安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