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一片哀泣,一時北京各部有“災官”之稱。北京的教職員也組成了“同盟罷工”,大專八校學生則掀起了“讀書運動”。
屋漏更遭連夜雨,民國十年二月四日,外蒙第二次宣布獨立。在外蒙駐軍的褚其祥旅、高在田團突圍退出庫侖。
北京政府希望張作霖派兵“援庫”,張作霖表示因為積欠軍餉而不肯出兵。后來北京方面拼湊了一筆軍餉撥給張,錢到手后張還是按兵不動。
造成民國政府“窮”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誰都能看清的,是軍費開支太大。因此,自袁世凱去世后的北京政府,每一個當政者都強調“裁兵”,可是沒有一個辦得到。
靳云鵬說在他的任內做到了“裁兵”,他舉出實際數目,如邊防軍、西北防邊軍、第十一、十五兩師以及張敬堯、吳光新、張宗昌等軍隊,合計裁撤達二十萬人。這倒是事實,只是,這些軍隊都是在戰場上被打散或戰敗、鬧兵變被裁的軍隊,并非有計劃的裁軍。
而另一方面,戰勝一方所擴充的,大大地超過了戰敗被裁的。因此實際情況是,全國軍隊的數量是越裁越多。
靳云鵬的裁兵計劃是各省按現有兵額一律裁減二成。全國兵額規定為卅九個師、十個旅。靳寫信給曹張二人,征求兩位“東家”的意見。他甚至表示他自己的去留決定在這件裁兵工作上,如果裁兵不能成功,他便將掛冠。
直系的曹錕、奉系的張作霖兩位巨頭,對裁兵問題都不正面發表意見。
曹錕方面說如果東三省辦得到,直隸也可以辦到。
張作霖則說如果先發清欠餉,東三省當然辦得到。
而張的條件,正是北京政府無法做到的。其實,就算北京政府能辦到,處于擴張期的奉系也是不會裁軍的。
江蘇督軍李純突然死去,王占元竟成為南北之間一個大紅人。湖北地處南北的要沖,他和湖南的趙恒惕、四川的劉湘都很融洽,川湘都有依賴湖北的地方。
這段時間,鄂督王占元不時向北京政府報告他的善鄰政策的成就。諸如拉攏某人已獲成功,某省不久即可取消自治,與四川湖南互不侵犯等等。
北京政府正在殷切地盼望全國統一,以便早日向外國借款,所以王占元這些消息是最受歡迎的。
很快發表王占元為“壯威上將軍”和“兩湖巡閱使”,使他繼李純之后儼成為長江三督的領袖。
靳云鵬邀請曹錕、張作霖到天津開會,王占元于是而變成了第三名被邀請的巨頭。
四月十五日張作霖到了天津,十六日曹錕也趕到,靳云鵬于十八日趕到天津。王占元則因河南發生戰事,京漢路中阻,沒有及時趕到。
張作霖這次入關,隨員中有袁金鎬、金梁、商衍瀛、談國桓一批復辟派。到了天津又去張園晉見廢帝溥儀,加上他正竭力推薦張勛東山再起,還有遜清端王載漪也在北京出現,這些事連貫起來,北京城內外都說張作霖將繼辮帥復辟。
張作霖聽到這個謠言,趕緊發出通電予以否認。
直奉兩系為了對付皖系聯合了起來,皖系倒了以后,直奉兩系便開始鬧矛盾,尤其表現在搶地盤上。比如搶江蘇,李純死后,張作霖竭力保薦他的兒女親家張勛為蘇皖贛巡閱使,長江本屬直系勢力范圍,當然不肯讓出。
直奉兩系最短兵相接的是特赦安福系政治犯問題。張作霖為了收攏皖系和安福系的殘余勢力。首先保釋了段芝貴,直系大為不滿
但是,曹錕、張作霖二人都很會做戲,特別是關外王。兩巨頭會晤時,張拉著曹的手“三哥”叫得特別的親,都說這關外人認親,看張的樣子,真有個親戚樣。
兩個人說了幾句客套話后,張就說起了吳佩孚的不是,說他看人準,一眼就能看出吳是個野心很大的人,明顯是挑撥曹吳關系。
曹錕不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