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法戰爭后告病回鄉,這一年正好鄧鏗出世,幼年的鄧鏗受鄧承修影響。
一九零五年鄧鏗考入廣州將弁學堂步兵科,畢業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員兼公立政法學堂體操教習,不久任代區隊長。
一九零七年升任該校學兵營排長兼代左隊隊官。
一九零九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
一九一零年籌劃廣州起義,失敗后出走香港。
黃花崗起義前夕,廣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覺,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黨人入城,對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動產作擔保。此時,鄧鏗的父親曾在廣州小東門開設有廣豐米店,鄧鏗便以米店為潛入廣州的革命黨人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測,毀家也在所不惜。遺憾的是,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鄧鏗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一九一一年九月初,陳炯明和鄧仲元等人秘密潛入淡水,首先在淡水發動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百余人圍攻淡水警署,繳槍三十余支,子彈千余發。隨后參加起義的民眾愈來愈多,兩日之間發展到五百余人。當時,起義軍共編成七個大隊,陳炯明為總司令,嚴德明、鄧鏗、陳經、丘耀西、陳焯廷、謝子瑜、黃德修等七人為各隊大隊長,鄧鏗兼司令部參謀長。九月八日,各隊民軍舉起革命旗幟,到平潭白泥塘一帶集中,布置駐守陣地,準備進攻惠城。
當時駐惠州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聞報,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籌餉,另一方面又調各地巡防營兵到惠城候命。這時惠州府、縣兩城城門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東門和縣城西門留為交通孔道,仍舊開放外,其他城門一律關閉。
起義軍軍事目標是奪取歸善縣城。時清兵巡防營六百余人集合在饅頭嶺 (今文頭嶺)。
兩軍交戰約五小時,互有進退和傷亡,清軍以為民軍英勇,不敢戀戰而退守原防。次日戰況仍呈膠著狀態,未分勝負。
民軍沖破清兵防地,占據了險要的地區二圣宮。有史料記載當第一軍進入永湖、馬安之間時,清軍援兵趕到,民軍兵力少,且武器裝備也遠不如對手,前線一度告急。就在這危急關頭,鄧鏗親率生力軍一百余人加入作戰,硬生生將敵軍擊破。在戰斗中,鄧鏗身先士卒,槍林彈雨中率眾沖鋒數次,連帽子的帽結都被流彈擊中打飛,可見戰斗的慘烈兇險。是役,清軍元氣大傷,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九月十六日,大勢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書祥的相勸,同意獻城。
十九日,惠州光復。秦炳直下令開通府城東門,恢復與縣城的交通。當日上午八時左右,鄧鏗等統率所部士兵,由縣城出發,經水東街過浮橋直進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歡迎。各隊民軍相繼進城后,由起義軍司令陳炯明領銜發出布告剪發和安民,易歸善縣為惠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