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詒的內閣以長于外交和財政自負,吳佩孚偏偏以外交(膠濟路)問題攻擊他,以財政(軍餉)問題打壓他。
民國十一年一月五日,吳佩孚發出通電“……自魯案發生,展轉數年,經過數閣,幸賴吾人民呼吁匡救,卒未斷送外人。膠濟鐵路為魯案最要關鍵,華府會議開幕經月,我代表壇坫力爭。不獲已而順人民請求,籌款贖路,擬訂發行債票,分十二年贖回,但三年后,得一贖清之辦法。外部訓條,債票準華人購買,避去借款形式,免得種種約束。果能由是贖回該路,即與外人斷絕關系,亦未始非救急之策。乃行將定議,梁士詒投機而起,突竊閣揆。
“日代表忽變態度,頓翻前議,一面由東京訓令駐華日使向外交部要求借日本款,用人由日推薦。外部電知華會代表,復電稱請俟與英美接洽后再答。當此一發千鈞之際,梁士詒不問利害,不顧輿情,不經外部,逕自面復,竟允日使要求借日款贖路,并訓令駐美各代表遵照。是該路仍歸日人經營,更益之以數千萬債權,舉歷任內閣所不忍為不敢為者,今梁士詒乃悍然為之,舉曩昔經年累月人民之所呼吁,與代表之所爭持者,咸視為兒戲,犧牲國脈,斷送路權,何厚于外人!何仇于祖國!……”
吳佩孚此時已經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梁士詒不敢怠慢,接到吳的電報后,以國務院會同外交部名義于一月七日發出倒填日期的電報。宣布交涉現狀并征全國同意。
電曰“內閣成立,對于華府會議,一守前此方針,業經通告代轉知各國。目下急待解決者,為魯案中之膠濟鐵路問題,前次迭經在美磋商,我均主籌款贖回自辦。至籌款辦法,或發債票,或發庫券,不論向國內外籌款,均以截清先后界限,申明該路收回自辦性質為要義,仍擬先盡向本國商民籌借,以期稍挽利權。嗣以關于款項用人辦法,雙方爭議,迄未解決。
“上月二十七日,日使到外部稱,日本讓步已極,若中國堅持即刻贖回之議,惟有停止交涉等語。我仍主贖路自辦,未變初旨。三十日我三代表來電稱‘贖膠濟路付款事,現擬兩種辦法(一)中國人以現款存入第三國銀行,協定成立后,第三個月底交五分二,第六個月底交五分一,第九個月底交五分二,照此辦法,中國不必聘用日本技師。但日本代表堅持在會同派鐵路人員估價后交還該路之前,須將款項全數交存第三國銀行。(二)中國按照應付款數,發行國庫券,分二十四期收贖,每六個月為一期,但三年后,中國得一次贖清,惟須六個月前通知。第一期于協定發生效力,九個月后交付現款,其余款項,以本路資產及贏利作抵,并酌給利息,中國政府于中國鐵路內所用日本有經驗技師中,選充本路工程師。
“照此辦法,日本堅持須用日本為副車務長,副會計長’。查該路作價約三千萬日金,采用何辦法歸還,政府并無成見,如能設法籌足交存,照第一款辦法辦理,則一切葛藤均可斬斷,固為上策。然金融緊迫,款鉅難籌,即三代表電稱‘國民代表,山東代表亦主張分年付款,用人一節,不妨讓步’云云,果能現款收回,雖似直捷,而國民代表不敢應承,則籌款之難可知等語。是舍立付現款而外,無論庫券債票,惟有仍抱定贖回自辦宗旨,以冀取益防損。目下華府閉會在即,勢難久延,除電知三代表堅持原案以保主權外,尚盼切實籌維,兼權利害,明示周行,借為后盾,大局干甚。并希立復。”
一月七日梁士詒再發表通電,辯白并沒有和日本駐華公使小蟠談判外交事務。
電曰“微日通電計達臺鑒,誠以膠濟路案關系重大,事機迫切,有稍縱即逝之虞,用將經過實況宣告國人,冀明內容,并求良果,事屬未定之局,心無成見之存,區區微忱,諒蒙鑒亮。乃吳巡閱使睽隔傳聞,致滋誤會,竟有歌日之通電。士詒視事以來,對于此問題,商詢同僚,迭次會議,多持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