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之風氣?!?
毫無疑問,這充分表達了蔡元培投身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1912年7月10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發起召開了有各地教育專家參加的,全國教育臨時會議。
蔡元培在大會的開幕詞中言道“今日之臨時教育會議,即中華民國成立以后第一次之中央教育會議。此次會議,關系甚為重大,因有此次會議,而將來之正式中央教育會議,即以此次會議為托始。且中國政體既然更新,即社會上一般思想,亦隨之改革;此次教育會議,即是全國教育改革的。此次議決事件,如果能件件實行,固為重要關系;即使間有不能實行者,然為本會已經議決之案,將來亦必有影響。諸君有遠來者,即或在近處者,亦是撥冗而來,均以此次會議系重大之故。
“民國教育與君主時代之教育,其不同之點何在?君主時代之教育方針,不從受教育者本體上著想,用一個人主義或用一部分人主義,利用一種方法,驅使受教育者遷就他之主義。民國教育方針,應從受教育者本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從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齊)有言昔之教育,使兒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兒童。何謂成人受教于兒童?謂成人不敢自存成見,立于兒童之地位而體驗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國之教育亦然。
“君主時代之教育,不外利己主義。君主或少數人結合之政府,以其利己主義為目的物,乃揣摩國民之利己心,以一種方法投合之,引以遷就于君主或政府之主義。如前清時代承科舉余習,獎勵出身,為驅誘學生之計;而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從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駕馭?,F在此種主義,已不合用,須立于國民之地位,而體驗其在世界、在社會有何等責任,應受何種教育?!?
一句“全國教育改革的”,可謂讓全體參會人員激情洋溢、熱血沸騰。
在這次會議上,蔡元培將事先起草的四十余項提案逐一交由會議討論,這些議案,凝聚著蔡元培和教育部同事的心血,設計了和規定了新教育的體制和細則,從而構建了后來實行十年之久的“壬子癸丑學制”的基本內容
與會者們進行認真的討論和修改,從而形成了中華民國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边@基本就是蔡元培“五育主義”的翻版。
會議的最重要成果是《學校系統令》,因是農歷壬子年頒布實行,史稱《壬子學制》。
《壬子學制》規定初等小學校學制4年,為義務教育,畢業后可入高等小學?;驅崢I學校。高等小學校學制3年,畢業后可入中學?;驇煼秾W校、或實業學校。初小、高小均設補習班,學制2年。中學學制4年,畢業后可入大學或專門學校,或高等師范學校。師范學校本科4年,預科1年。高等師范學校本科3年,預科1年。實業學校分甲乙兩類,各3年。專門學校本科3—4年,預科1年。大學本科3—4年,預科3年。
1913年是農歷癸丑年,這年8月,教育部將《壬子學制》頒布一年來新頒布的法令、規程與《壬子學制》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學制體系,稱為《壬子癸丑學制》,頒布到全國各地教育機構施行。
《壬子癸丑學制》在縱向方面,明確地規定了學校教育的幾個階段,即分為三段四級。
初等教育階段,以兒童身心發育、培養國民道德為基礎,以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教授為宗旨,又分為兩級初等小學學制4年,為義務教育,兒童6歲入學,男女同校;高等小學3年,男女分校。
中等教育階段一級,為中學校4年,以完成普通教育、塑造健全的國民為宗旨,并專門為女子設立女子中學校。
高等教育一級,大學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