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辦企業是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另一熱潮。它與民主思潮有關且并發前進。
這一時期,應當說袁世凱政.府在抓經濟上也是可圈可點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發展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發展實業。
從上到下建設祖國的熱情被大大激發,這一切都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成立,如中華民國實業協會、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中華民國鐵道協會等,數量達七十余個,幾乎遍及各省區。
新的民辦廠礦企業猛增。1912至1914年間全國共設3936家,平均每年設廠1312家,將近達到1904至1911年間每年設廠數的兩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氣氛的濃厚,文化教育事業也勃興起來。大中小學數量明顯增長,民國元年的學生總數超過宣統元年(1909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的增加尤快。
政治上的民主氣氛,經濟上的發展勢頭,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這些當然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專制統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與此同時,民主潮流的發展,又似乎為人們提供了一幅革命后的“太平盛世”的圖景。
“卿云爛兮,釓漫漫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這幾句詩是民初至北洋軍閥時期的中國國歌,它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
這首詩歌描繪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圖像,是上古先民對圣人治國的頌揚。把這首歌選做國歌,寄托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在劃時代轉折來臨之際,對新生國家美好未來的愿望。
在這樣的情勢下發動“二次革命”,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也很難不違民意。
當時,社會各界大多希望維持穩定。如上海總商會呼吁和平,有誰“先啟兵端”,“即為與人民為敵,視為亂黨”。
進步黨領袖梁啟超宣稱:“暴民政治之禍,甚于洪水猛獸,妄啟戰端會招列強介入,禍國殃民。”
列寧說真理再進一步可能就是謬誤了。無論出發點如何,做事逆潮流而動是很難不遭受挫折的。因此,二次革命在哪么短的時間內就一敗涂地,實在沒什么可奇怪。
接下來是革命黨人紛紛逃國外,蔡元培也就第三次奔赴歐洲。他本想再回到德國,回到萊比錫大學,繼續他那寧靜的治學生活。但是,經不住他的老朋友吳稚暉的一再勸說,最終還是把這一次歐洲之行的目的地選在了法國。
法國也是蔡元培很想往的地方。這是個歷史悠久,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國家。在科學、哲學、藝術方面尤其有輝煌的成就,最先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是大革命的故鄉。在那里,困倦彷徨的蔡元培希望能能找到精神的滋養。
恩.格.斯在談到“文藝復興”運動在歷史上的進步時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法國雖然不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但是卻收獲了光照千秋的法國大革命。
蔡元培很喜歡堪稱“人文主義巨人”的拉伯雷和他的著名著作《巨人傳》。
拉伯雷(1495—1553)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杰出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出身律師家庭,早年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后來以行醫為業,16世紀30年代開始轉向文學創作。他通曉醫學、天文、地理、數學、哲學、神學、音樂、植物、建筑、法律、教育等多種學科和希臘文、拉丁文、希伯萊文等多種文字。
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長篇小說《巨人傳》。《巨人傳》共分五卷,取材于法國民間傳說故事。
這是一部人文主